A17:文体新闻/文娱
     
本版列表新闻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主演的“洋泾浜”沪语说起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主演的“洋泾浜”沪语说起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主演的“洋泾浜”沪语说起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主演的“洋泾浜”沪语说起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主演的“洋泾浜”沪语说起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主演的“洋泾浜”沪语说起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上海闲话就有上海味道?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主演的“洋泾浜”沪语说起
张艺
■ 关锦鹏导演的电影《长恨歌》剧照
  “导演,吾是哪能西额(我是怎么死的)?自杀呢还是把宁家(被人家)杀?”近日,一部名为《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电影预告片在网上疯传,听到章子怡、袁泉、闫妮用有些“洋泾浜”的口音讲出上海话,几乎所有人都对这部影片充满了好奇。那么,是不是再让明星们说几句上海话,就能真正体现出上海味儿了呢?

  “标准”才能加分

  由程耳导演的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上世纪20年代,国内进步人士与日本间谍间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上海,演员服装、拍摄场地都有着老上海的范儿。但上海话不是那么容易学的。在《罗曼蒂克消亡史》的预告片中,虽然那些女明星的嗓音都很媚、很嗲,但语调却让人感觉“洋泾浜”,透着一股“老外说中文”的别扭,大大削弱了电影的“上海味道”。

  资深媒体人、影评人黄飞珏表示,方言只有说标准了,才能给片中的城市味道加分。说好上海话最关键的就是要多练习,一位优秀的演员,可以只用一句话,就把上海味全部诠释出来。“你看《一步之遥》里的王志文,别人叫他滚,他用一句‘好额’,显示出自己卑微的自尊。一句本地土语,一个简单的重音变化,就把上海特有的这个阶层、这种类型的人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会看三四、西要面子(会看脸色,死要面子)。”          

  语言不是关键

  黄飞珏告诉记者,一部电影要以“老上海”为题材、背景,体现地方味道,关键并非它的语言,而在于它如何用影像去建构上海独特的城市气质。他以早些年由潘虹、王汝刚和刘青云共同主演的《股疯》为例说:“当年,股市起点是在上海,这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上海,这就有了天时地利。导演找上海演员,讲上海话,展示了小市民的气质,透着一股市井味。”

  拍过《红玫瑰与白玫瑰》《阮玲玉》《长恨歌》的香港导演关锦鹏,诸多作品都以上海为背景,他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掩饰对上海的喜爱:“读书时,我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是上海人,他们对生活质感和对细节的要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情调真的不是可以学的,只有上海才有。”关锦鹏说,他心目中的上海风情就是老上海的景观、质感和气氛,这是一种积淀,“不是教一个坐姿、一个眼神、一句上海话就能解决的。”

  文化需要积淀

  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葛颖心里,最具上海风味的电影恰恰说的都不是上海话——《乌鸦与麻雀》《万家灯火》《十字街头》《三个摩登女性》《太太万岁》,这些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是他心目中最经典纯粹的上海味电影,因为这些影片都关注现实,聚焦了小人物的艰辛生活,“这不是方言的问题,这需要经年累月的文化的积淀。”

  导演彭小莲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的作品《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等,继承了上海电影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被不少电影人奉为经典。彭小莲告诉记者,自己在电影中真正要表现的是深藏在内心的情感:“比如你脸上擦的油,你10年以后洗头用的香波正好是那个味道,这会一下子唤起你很多回忆。文化这东西不能是全球化的,我拍电影就要把上海的氛围做到极致,让人家在电影里闻到上海的味道,打动人的是上海文化本质的东西。”        

  本报记者 张艺

  相关链接

  电影中最爱用的老上海元素

  ● 旗袍 作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子标志性的穿着,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烙印,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秀过;汤唯在《色·戒》中秀过;范冰冰在《东风雨》中秀过;赵薇在《情深深雨濛濛》也秀过。

  ● 建筑 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既有古老的东方建筑,也有华丽的欧美建筑。《长恨歌》中,王琦瑶和李主任漫步的弄堂,给人无限遐想;《倾城之恋》里陈数扮演的白家小姐白流苏夫家的洋房,带着种防范的味道。

  ● 老唱片 《花样年华》中使用了周璇的歌曲《花样的年华》。张曼玉穿着别致的旗袍,一遍遍悠悠地走过……《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在上海的弄堂里哼着四季歌,留给我们一个背影……

  ● 女人 关锦鹏将阮玲玉的故事拍成了电影,也成就了柏林影后张曼玉。“金嗓子”周璇、一代影后胡蝶、“上海名片”张爱玲,都是众编导取之不尽的源泉。

  ● 黑帮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风云际会,鱼龙混杂。上海滩上的兄弟情义、爱恨情仇一直为编导们津津乐道。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互动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财经新闻
   第A21版:阳光天地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出行优荐/ 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B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B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作协创办的《上海纪实》上线
讲上海闲话就有上海味道?
有噱头,更要有嚼头
程派名师昨收徒
文化部查处暴恐动漫
美丽《朱鹮》惊艳东瀛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文娱A17讲上海闲话就有上海味道? 2015-06-09 2 2015年06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