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60岁的敬一丹从央视退休。她写下了回忆性文字,讲述自己在央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等做节目的历程。《我遇到你》是敬一丹在央视的成长磨炼记录,也是中国社会变迁众多细节的实录,亦是中国各层百姓感人故事的集锦。
1.那年我10岁
马年冬天,大雪节气到了。
微信里,央视新闻公众号《夜读·节气》栏目推出《大雪》,如同每一个节气一样。
手机里看微信,传来我读出的节气:“大雪为十一月节,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大雪……沟壑道路被扫平,新雪遍地,一脚没膝盖,一脚一雪窝,这才叫过瘾之大雪。”
声音是我的,内容是朱伟的。《三联生活周刊》朱伟的文字在《微读节气》这本书里,而这本书是朱伟的微博集锦,现在又通过微信“央视新闻”推出。
这个传播链挺有意思。
制作过程也挺有意思。央视新媒体找我,说要推出播音员主持人读诗,可以自选内容。我说,我来读节气吧。我喜欢节气,喜欢朱伟用微博谈节气的书。
从此,每个节气,我都是在“读”中过的。荷花开着,我读夏至,读秋分;荷叶残了,我读寒露,读霜降。节气,写得好美!出门看玉渊潭荷花,有了另一种眼光。
在复兴路11号老台拥挤的机房里面,是狭小的配音间。我和责编李伟每次在这里见面都如同接头一样,两人手里拿着同样的书,做这件事就是因为都喜欢节气,喜欢把这本书变成新媒体的方式与更多人分享。录音时,我们只是用这里隔音的环境,并不用话筒、调音台。我备稿,责编摆弄着他的手机。他点头,我对着手机开始读。
开始不太习惯,和话筒打交道这么多年,手机是不是不太专业啊?我一再问:行吗?真行吗?年轻的责编笑笑,那意思好像是,新媒体的人就是这么任性,大姐呀,这就是今天的话筒啊!
50年前,我初识话筒,那年我10岁。
那时,我在哈尔滨国庆小学校。有一天,我们老师在班里叫了几个女同学:“梁晶、敬一丹……跟我来。”我们不知做什么,沿着长长的走廊,走到一个小屋。小屋里,有一个从没见过的东西,老师说:“这是话筒,也叫麦克风,你们对着它,每人念一段课文。”话筒上裹着红绸子,很珍贵的样子,我对着它念,不知它会怎样。
我不知道,那其实是一次面试。梁晶被选中了,当了小广播员。每到课间,梁晶就在同学羡慕的目光里走了,一会儿,教室的小喇叭里就传来她那好听的声音:“同学们,请准备好,我们一起做眼保健操——1234,5678,2234,5678……”我一边按揉着眼睛,一边琢磨梁晶的声音是怎么到喇叭里来的,想象着那个神奇的裹着红绸子的话筒。长大了,梁晶学声乐,当时的“全校好声音”多年以后成为传媒大学的声乐教授,我们又是一个学校的了。
我还能遇到话筒吗?如果不是接下来的偶然,我可能就遇不到话筒了。
上中学了。
44中学负责广播站的马老师有一天来到国庆小学,她问:“这一届升入44中的同学谁朗诵好?我们想选广播员。”恰好,她问到了我的小学班主任郭清泉老师。郭老师推荐了我和另一个男生朱庆和。于是,我们就成了44中广播站的广播员。
假如,马老师遇到的是另外的班主任……假如,郭老师一时没有想起我……假如,马老师没有看中我……那就不会有我与话筒的缘分。
44中学广播站的话筒也裹着红绸子,我们的声音也是红色的:
哈尔滨第44中学毛泽东思想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首先学习最高指示: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下面播送一连五排的大批判稿……下面播送四连一排的广播稿:复课闹革命……下面播送毛主席语录歌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