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申城迎战暴雨,虽然仍有积水和拥堵,但城市表情里,明显多了几分沉着、冷静,少了烦躁、不安。
微博和微信显示,很多人早有准备。
“早早洗洗睡了,准备迎接明天的早高峰和暴雨”,“幸好早知道有暴雨,提前预订好了车”,“早有准备,把飞机改成了最早起飞的航班”,“昨天就约好了今天雨中暴走的同行人,准备好鞋子和雨伞”……
提前准备,来自明确的心理预警。而让人如此“走心”的,是全面的城市信息发布系统。数天来,上海市政府、公安、气象、教育的信息发布渠道,不断传递未雨绸缪的信号。
6月14日晚,“上海发布”预报,明起入梅,并准确预告“最强降雨集中在周二至周三,雨量可达大到暴雨”。6月16日起,它开始“碎碎念”,全天4次发布暴雨预警,并转发有关部门预案信息。6月17日清晨4时许,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一条信息,让人们看到全市暴雨图景,降雨、积水、道路、交通各路情况,以及公安、交通、防汛等部门突击队的“防汛进行时”。
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让人们心里有了底。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理解。一个城市管理系统有意识地完善,来自于管理者与市民“将心比心”。
昨天,市委书记韩正前往防汛一线时指出:“政府部门应该主动发声,给市民准确的心理预期和心理疏导,看到政府出来说话,群众心里才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