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年来,每年的父亲节,都是《父亲》放映的日子。明天上午9:00,上海电影家协会将在新光影艺苑(宁波路586号)二楼举行电影《父亲》观摩活动,梁山会在现场与影迷共贺“父亲节”的到来。
“别把我看成一个自恋的人。”这是梁山导演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如果说,“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奖的第一个中国人”,还不足以让你对他表示钦佩,那么,11年来,在父亲节公益放映《父亲》的坚持,应该能让你感受到一个电影人的情怀。
带着《父亲》 走遍各地
《父亲》这部影片根据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同名话剧改编,讲述在国企转型大背景下,一个普通家庭的矛盾和冲突,很有时代感。倔强的父亲,一个比父亲还倔强的儿子。传统的思想和观念要改变,很难。但最后,父亲还是转变了。
看过这部片子的观众,总会问梁山:“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不进院线?”梁山告诉他们,买电影票好比投票,“你们这个年纪的人已经不再投票了,现在投票的那批人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了满足年轻人的胃口,被选上的肯定也不是这种类型的片子。”
在梁山看来,《父亲》这部片子适合有一定阅历的人去看,他与自己师从的黄蜀芹、吴贻弓等老一辈电影人,有着一脉相承的拍摄风格,喜欢聚焦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当了父亲的人,会懂。”
从2003年开始,梁山就通过文化下乡,带着《父亲》走遍全国各地。7年前,父亲节的概念逐渐浮现,在上海电影评论家协会和上海影协的支持下,《父亲》每年一次的放映场地和时间逐渐固定,梁山也开始和观众作面对面的交流。
“放电影的时候,我喜欢坐在第一排最右边的位子,这样方便我看观众反应。”梁山说,散场后“混”在群众队伍里听他们交谈,是他最喜欢做的事,“这时候听到的,才是最宝贵、最真实的想法。”
11年放映 满满回忆
11年的坚持放映,满满都是回忆。
梁山记得,有一年放映的时候,交替工作的两台胶片放映机突然坏了一台。“整部电影有7本(胶片盘),只能用一台放映机轮着放,每次换胶片的时候全场就得空等两三分钟,放完一场得停下6次。”
令梁山感动的是,观众虽然抱怨,却一个都没有走。“那次放映的效果居然特别好,只是看着自己的电影被放成这样,我‘心如刀绞’。”他半开玩笑说。
确实,自己的“儿子”自己疼。12年前,为了《父亲》这部片子,初出茅庐的梁山飞往东北采风。“电影说的是东北的事,整个团队却都是上海人,怎么拍才好?”梁山带着演员下生活、做采访,请了东北人当顾问。知道自己不可能拍出东北人眼中的东北,所以他坚持拍出自己眼中的东北。“我后来发现,一部电影不可能迎合所有人,但只要你做得像那么回事,总有一部分人能喜欢。”
按照梁山的说法,长线放映其实是“为观众找电影,为电影找观众”。就好比新华字典,虽然不是畅销书,却一直有人买。“《父亲》不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但它符合中国人的感情。既然有人看,那就一直放呗!”
A类影展 一鸣惊人
2003年的一天,广电总局接到一个埃及打来的电话,是非洲最大的开罗国际电影节前来邀请中国电影参赛。《父亲》意外中选,惊艳了电影节选片人,当即拍板参赛。
主演父亲的宋国锋,是辽宁人艺院长李默然的关门弟子。金鸡奖参评的时候,他的表演被评委认定“话剧腔太浓”。去开罗之前,梁山对获奖不抱什么希望。
在开罗住了3天,憋坏了不会说英语的宋国锋。每天晚上,他都会打电话给梁山,请他告诉二楼餐厅服务员,“要开水泡方便面”。到了回国的日子,宋国锋急急忙忙地上了飞机,错过了中国驻开罗大使馆的电话,那是电影节通知《父亲》剧组全员留下的消息,“一般来说,这就是有奖拿了。”梁山说。
走在电影节的闭幕红地毯上,很多国外电影人都来祝贺,并赞扬“那个老头(宋国锋)演得好”。当评委会主席让·雅克·阿诺(《狼图腾》导演)宣布,影片《父亲》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时,梁山懵了,“我想了又想,或许,伦理亲情对于任何国家的人,都是有所触动的吧。”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