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祖宾·梅塔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出的两场音乐会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众多乐迷冲着这位传奇指挥的大名走进了上交音乐厅。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有人竟用“朝拜”二字来形容观看这两场音乐会的心境,可见梅塔在乐迷心中的至高地位。当今世界许多交响名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的宝座已被中生代或更年轻的音乐才俊所占据:费城交响乐团的雅尼克40岁,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尼尔森斯37岁,洛杉矶爱乐的杜达梅尔才34岁。音乐舞台上的新老交替乃自然规律,但人们依旧盼望亲睹老一辈指挥家的风采。想想1930年代出生的那批指挥家吧,阿巴多、马泽尔均于去年离世,小泽征尔自2010年患病后已基本上淡出音乐圈。因此,当梅塔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指挥台的那一刻,上海乐迷极为热情的掌声与对大师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意似乎让演出有了一种艺术的“仪式感”。
第一场音乐会的曲目可谓“完全贝多芬”,三首作品的体裁分别为序曲、协奏曲与交响曲,让人领略到作为交响乐大师的贝多芬走向创作中期时的独特风貌。梅塔指挥的开场曲《莱奥诺拉序曲》第三号,音乐明畅,风格纯正,尽管演奏得中规中矩,但指挥大师的气场和定力一开始就已经渗透于贝多芬“英雄年代”的音乐情境中。
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显然是这场音乐会上的一个亮点。担任独奏的王雅伦年仅11岁,而梅塔已79高龄,这种吸引眼球的“老少组合”在音乐界往往传为美谈。我相信,与梅塔大师的这次成功合作,将在王雅伦的演艺生涯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必须为梅塔演绎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点赞。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命运”动机是全曲的“基因”,正是它主导着整个音乐的能量集聚和释放。梅塔对这一核心动机的处理相当出色,他有意拉宽了这一“命运动机”(三短一长)中的两个长音,使得这一承载全曲动力的交响内核更显张力。我的直观印象是:梅塔指挥的《第五交响曲》摒弃了激情的夸张,追求的是一种具有崇高意味的史诗感。无论是第一乐章还是第四乐章,梅塔所用的速度都比我们听惯的那些录音版本要舒缓,但正是在这种沉稳而又不失动感的“交响性”构建中,我们能体悟贝多芬音乐之生命哲理的盈亏缩胀。
第二场音乐会要比第一场更为精彩。作为擅长浪漫派曲目的指挥家,梅塔带领上海交响乐团奉献给观众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与马勒《第一交响曲》堪称完美,大师炉火纯青的指挥艺术让人折服,上交的华美音响也令人刮目相看。
舒伯特这部两个乐章的交响曲加上马勒《第一》或《第五》是交响音乐会中常见的曲目安排,这里既有曲目时间长度上的考量,更有作品精神内涵方面的关联。虽然舒伯特与马勒是两个时代的人物,但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德奥古典-浪漫音乐传统和艺术情致是这两位作曲家维系艺术理念与创作追求的命脉之源。梅塔指挥的《未完成交响曲》充分展示了舒伯特独特的色彩变化和乐思进程中悲凉意绪与光明幻象的交织,让人感受到作曲家以歌唱性抒情话语来重构交响品格的艺术魅力及深意。
毫无疑问,马勒《第一交响曲》是梅塔这两场音乐会中最出彩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演出用的是五乐章版本,从中可以领略马勒此曲创作的最初思路和意趣。梅塔也是当今乐坛很有影响的马勒作品演绎专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美国留学时曾欣赏过他指挥洛杉矶爱乐演奏的马勒《第九交响曲》,那场音乐会的精彩我至今记忆犹新。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开启了他气象宏廓的交响叙事风格,那种雅俗并置、反讽与真情交融的创作理路极具个性地表达了这位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艺术情怀。虽然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但梅塔依然完全背谱指挥这部长达一小时的大作品,可见他已将此曲烂熟于心。梅塔的指挥非常注重层次感,张弛有度,对比强烈,这种细致入微而又流畅大气的表演所呈现的翩然倜傥与心灵跃动正是马勒此曲的精华所在。
从指挥姿态上看,如今的梅塔已不再有他年轻时那种大幅度的漂亮动作,但他的手势依然舒展而有力、拍点非常明确,极富感染力,渗透其中的是他对音乐经典的独特理解。我想,无论是舞台上的演奏家们还是台下的听众,谁都能清楚地感觉到梅塔指挥时的强大气场,正是这种已入化境的大师风范和艺术造诣将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带到了令人惊喜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