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最大亮点是“扬州八怪”中最富盛名的郑板桥的作品《竹石图》,作为上海文物商店旧藏,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第360页,编号为沪11-318。《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是国家书画鉴定小组的鉴定总结定性之作,被藏家视为“今之石渠”,此作录名其中即说明国内顶级专家小组都肯定此幅《竹石图》为郑板桥的代表作品。此画以苏东坡、黄庭坚笔法入画,竹竿清劲有力,穿插掩映,竹叶纵横潇洒,浓淡相宜。此作高二米有余,宽一米有余,尺幅如此之巨,绘画如此之精,在郑板桥的作品中十分珍贵。郑燮画竹,画法不从文同、吴镇,而是将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用笔合而化之,以苏字作短叶,以黄字作长枝。郑氏浓墨挥毫,藉以真隶相参之法,杂以行草,师心自用,以草书中之长撇短捺为之,以书入画,以画入书,撇竹叶、添竹节、写竹竿、出竹枝,无不是六分半书,别开湖州息斋竹法之生面而脱尽时习。板桥画竹全从八法中来,笔情纵逸,随意挥洒,天资豪迈,横涂竖抹皆能苍劲绝伦。立竿添节,出枝画叶,无不循序而行。立竿圆浑得势,枝节上下相承,竹叶前浓后淡,疏处走马,密处无风。枝覆者叶多,枝昂者叶少,枯湿浓淡皆能各尽其妙。出笔用力按下,迅捷撇出呵成一气,行笔愈速得势愈多,得势愈多机趣生意也愈多矣。
《行书东坡小品》亦是郑板桥同一时期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运笔稳健而不失洒脱,布置随意,收笔向右上奇斜,所谓“乱石铺街”,是其典型的六分半书体。苏氏这篇《书临皋亭》,表达了他超然物外的境界,而这种自由又何尝不是郑板桥的向往呢?
另一件“扬州八怪”的重要作品是黄慎的《顾瞻图》,作于1747年,其时黄慎在扬州已有大名,回宁化老家边侍奉老母,边继续创作,在家乡也逐渐名声大振,此时他的作品也进入了大写意画法的巅峰状态。这段时期黄慎的画是最为成熟而具代表性的。作者以灵动的笔墨将鹿那种前瞻后顾的神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与画面右上方的狂草款书曰:“瞻之在前,耻于庸碌无奇也。”正所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四王”在整个清代及近代的山水画体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又以王翚为最,他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在他的学生中杨晋又是最为人称道的,其水平之高甚至能为老师代笔。本专场有件上海文物商店旧藏的杨晋精品《松柏同春图》,绢本设色,纵164厘米,横97厘米。画面丰富细腻,两位高士山中游玩劳累正在岸边大石上休息,一侍者倚仗立于侧。他们不远处的几株巨型松柏,松针更显青翠,群松的高枝向一个方向伸展,两只仙鹤立于其上,寓意着吉祥长寿,实在是值得收藏的佳作。
其他如海派先驱任薰的《米芾拜石》、西泠八家赵之琛的《隶书七言联》、费丹旭的《春谷独钓》、汪士慎的《墨梅图》、吴大澂的《行书七言联》、笪重光的《自制诗二首》、钱慧安的《扶杖图》、蒲华的《梅石图》、汪恭的《行书》、周天球的《兰草册页》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