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扬大佛,我们希望让世界再看它一眼”,怀着这样的初心,几名重走丝路的中国人,这个月做了一件轰动世界的事。
战火纷飞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巴米扬大佛——这座千年历史的世界最高立佛,在被塔利班摧毁14年后,经过3D投影技术,重新“站”了起来。
“开车一万公里,从北京来到巴米扬,我们想要传递的是,阿富汗不仅只有战争,这里还有美丽。”团队负责人张昕宇向本报披露了大佛“重生”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现在的危险处境,“塔利班在悬赏我们的人头”。
又见大佛
巴米扬小镇沸腾了
巴米扬大佛,是与敦煌石窟、印度阿旃多石窟并列世界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2001年,大佛被塔利班炸为灰烬。
光影还原大佛,完成这一创举的,是一对进行环球探险旅行的中国夫妻张昕宇和梁红,以及他们的团队。本周,策划范承刚和摄像权煜棋带着前期拍摄的素材回到北京。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光影也无法取代真实,只希望微弱的一束光,照亮不该被遗忘的巴米扬,还有一路看见的那些被数十年战争折磨的阿富汗人。”范承刚说。
时间回到6月6日晚上9点,一束巨大的光束,照亮了绵延2500米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曾被坦克、炸药与塔利班的仇恨轰炸而成的50米巨大空洞中,重又浮现出一座由光影构成的金色巨佛。
现场的巴米扬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尖叫和欢呼,一位叫索尔达·阿里的当地人走向这些中国人说,“谢谢你们,让我儿时的记忆得到了重现。”
千百年来,这些阿富汗人生活在巴米扬河谷,两尊站立了1500年的大佛长久陪伴他们,当地人把大佛叫做爸爸和妈妈。直到2001年,塔利班用坦克和炸弹轰炸了一个月,大佛变成了片片碎石。
“大佛复活了!大佛复活了!”很快,附近的人家都聚集过来,巴米扬小城沸腾了。人们拿出手机拍照合影,或是着急打电话呼唤亲友。更多的人从远处的村落、山脚赶来。
“大佛从来没有消失——人们对着光影大佛高呼,仿佛回到数百年前一样。”阿富汗最大的报纸《八点晨报》,这样描述当日的情景。
在大佛的注视下,当地人弹起了冬不拉、唱起节日里才会吟唱的哈扎拉歌曲,所有人都随着音乐跳舞,很多人说,“这是十五年来最快乐的一天。”
投影到岩壁上的,有两张胶片,一张胶片是2001年被塔利班轰炸前的真实大佛,面孔磨损手臂残缺;另一张胶片,则是参照阿富汗出土的犍陀罗佛像,还原千年前初建时的大佛。
一位年长的当地村民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束光影让我想起了很多,有泪水、有欢笑,我看到了烙印在自己血液里的痕迹。”
照亮人心
当年“凶手”微笑忏悔
在巴米扬,张昕宇和梁红他们遇见了当年亲手炸掉巴米扬大佛的费罗兹。当地官员告诉他们,14年前,费罗兹只是巴米扬西瓦卡德村一个普通村民,塔利班几乎杀光了村庄里所有的人,幸存的20个人被绑到大佛山体上帮助爆破,费罗兹是其中之一。他成为塔利班的苦力,被用枪逼着,每日被吊在缆绳下,在大佛的各个部位埋下反坦克地雷和雷管。
如今,费罗兹的脸上布满黑斑,那是当年被挂在岩壁上干活时,被毒辣的阳光晒伤的,这个45岁的哈扎拉人衰老得比周围人都快,看上去像个七旬老翁,熟悉他的人说,“炸毁大佛,成为费罗兹一生最痛苦的经历,一直折磨他至今。”
6月6日晚,梁红特意留心观察着费罗兹,他没有挤在人群中间,而是一个人远远坐在一张木凳上,从傍晚一直坐到深夜,眼睛一直看着大佛。大佛点亮后,他没有说任何话,只是一直笑着竖着大拇指。
“我不认为他是恶人,他只是普通人。”梁红评价这个被战争裹挟进罪恶中的可怜人。
“亮起大佛,只是希望照亮这里的人。这些已经或者正被战争无辜牵连的人,希望能给他们一点安慰。”
如今的巴米扬山谷,依然随处可见战争的痕迹:农田里停着苏制BMP战车及T55坦克的残骸;大佛脚下轻易能找到昔日的炮弹弹片、地雷残片及炸弹引线;不时会有一架米-8直升机,在远处雪山间呼啸而过,那是飞机在运送死亡的士兵尸体。
在喀布尔的山顶,孩子唯一的玩具,是一辆被炸毁的BMP战车残骸。最让人心疼的是这些阿富汗儿童,他们的童年记忆都是战火,他们从来不知道被称为“爸爸”的大佛是什么样子,大佛点亮那天,一位祖父指着大佛对孙辈说,“看,大佛没有死。”
6月7日的夜幕里,还开来了几辆小巴车,走下来30多个带着帽子的小男孩和裹着头巾的小女孩。他们来自巴米扬的孤儿院,老师们夜里开着车,送孩子来看大佛。第一次看到属于祖辈的传承,孩子的眼睛里都藏着羞涩和好奇。
阿巴斯·阿拉达是一名巴米扬的雕塑家,过去二十年他雕刻了8座巴米扬大佛的复原模型,看到大佛亮起后,他激动地说,“我被你们所激励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相信有一天巴米扬大佛会被真正重建。”
3D投影
科技控对历史敬礼
4月19日从北京出发,40天后到达巴米扬,原本大佛所在的洞窟,满是轰炸后留下的裂缝,被密密麻麻的脚手架支撑着,“不然随时可能会崩塌”,当地人说。
2001年大佛被炸毁之后,世界上不断有人想要还原甚至重建大佛,今年有一支日本团队想用激光技术,但最终搁浅,因为激光产生的高温会让洞窟中的裂缝不规则伸缩,加速洞窟的崩塌。
张昕宇和梁红是一对来自中国北京的旅行达人,主创的网络视频《侣行》受到众多网友追捧。张昕宇是一个科技控,他热衷机械和光影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当他获悉激光技术还原大佛被否定后,立刻就想到用光影技术来还原大佛。
相比激光,建筑投影对岩壁的影响很小,出发前张昕宇做过多次实验,投影下类似岩壁的温度变化不会超过0.5℃,最终,他的计划获得了阿富汗国家文化与信息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推特上推荐了这次活动。
这是一个科技控对历史的敬礼。
抵达巴米扬后,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张昕宇搭建了一个6米高的脚架,并安装上最重要的设备:一台230公斤的大功率工程影像投影机。机器经过张昕宇的特殊改造,亮度最高能达到约60万流明——相当于15个IMAX电影投影灯的亮度。
经过反复不断的调试,终于,50米高、25米宽、相当于4个篮球场大小的金色佛像,由一张A4纸大小的胶片投射到95米外的岩壁上,清晰闪耀。
还原后的大佛影像在6月6日、7日呈现了两个晚上,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场的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迹专家穆吉塔巴·米尔扎伊感慨,“这应该是巴米扬大佛最真实的影像。”
事后,中国团队将价值10万美元的整套光影设备赠送给了当地政府,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送给阿富汗人的礼物”,并要求他们保证每年都把大佛影像呈现给当地民众。
值得一提的是,投影还原的佛像之所以如此接近真实,是因为得到了喀布尔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南希·杜普利的支持,这是一个已经89岁,在阿富汗生活近半个世纪的美国人,一生致力于向世界介绍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为了这次光影重现巴米扬,南希翻遍了阿富汗的图书馆,找到了关于巴米扬大佛最细致也最珍贵的图片与资料。她对中国团队说,“谢谢你们,让世界看到了阿富汗美好的一面。阿富汗需要美好的消息。”
(下转A5版) (上接A4版)
死亡威胁
塔利班发出悬赏令
巴米扬大佛被中国团队光影还原的消息,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这座佛曾在巴米扬河谷伫立千余年,如今在3D影像的帮助下,大佛又重新站立起来。赫芬顿邮报称:魅影般的3D投影,投射在巴米扬大佛曾经伫立的地方,巴米扬大佛在被摧毁后,又一次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印度斯坦时报评价:这对中国夫妇,让我们重新回想起2001年大佛被塔利班炸毁,也让我们看到大佛如何重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与此同时,塔利班也被激怒,阿富汗当地时间6月7日,就在大佛还原的第二天,联合国驻巴米扬的教科文组织就收到了塔利班的灰色袭击警告,塔利班发出悬赏令,中国团队每个人价值5万美元。
只有亲身到了阿富汗,才知道塔利班有多危险。
在喀布尔急救医院,一位阿富汗医生的话震撼了团队的每个人,“一个战争的伤害变成日常生活的国家,或许才是最大的悲剧。”这所医院每天都会收治超过10名平民,他们都是因为枪伤、地雷、路边炸弹而受伤。拍摄当天,医院的伤员中甚至包括一个8个月大的女孩,她的身体比枕头还小,从氧气面罩下发出呻吟,瞪大眼睛看着一边表情木讷的妈妈。女婴胸部被贯穿,颈部则被流弹划伤,伤口清晰可见。
从喀布尔到巴米扬,爆炸每天都在发生,战争随处可见,喀布尔街头的阿富汗国军民,士兵紧张地检查每一辆来往车辆,不知道哪辆车的后备箱轮胎里或许就藏着炸弹。公路两边的山坡上,不时能看到挂着阿富汗国旗的阵亡士兵墓地。
过去两月来,塔利班发动了所谓春季攻势,甚至把死亡的矛头指向了酒店、机场、政府部门,这些曾经人们以为最安全的地方。
遗迹保护
大佛残骸岌岌可危
阿富汗处于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千年前,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都要经过这里,商业繁荣的同时,追寻信仰的人则在巴米扬凿洞而居、留下媲美敦煌的壁画与雕塑。在巴米扬石窟群中有两尊巨佛,傍山而凿,一尊凿于1世纪,高36.5米,身披蓝色袈裟;另一尊凿造于5世纪,高52.5米,着红色袈裟。它们是世界上最高的立式石雕佛像,被称为巴米扬佛像。
公元四世纪和七世纪,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后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玄奘惊叹大佛“金色晃曜”。
大佛被毁之前,石洞中终年居住着世界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信徒以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僧侣,最多时可达500人。
1998年,塔利班扬言一旦他们攻入巴米扬,必以火药将两座大佛夷平,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所有的佛像。
在巴米扬,德国籍阿富汗科学家穆什塔巴.米尔扎伊向张昕宇他们介绍了大佛遗迹的保护情况,“听到的都是坏消息,洞里的岩石经常会脱落,那是烈性炸药所引发的后遗症。再过两年,洞窟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米扬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组织修复和保护佛像的工作,主要参与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
对于大佛的重建计划,目前被讨论最多的方法是“原物归位”,原理是将文物的碎片拼凑起来,然后再用少许新材料进行补充,最终还原文物的原貌,这种方式在修缮古希腊、古罗马遗迹时曾被广泛使用。目前,几千个大佛碎片已经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科学家相信,最终可以将碎片拼凑组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