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两人的计划是重走丝路并穿越中东。阿富汗只是第二站,张昕宇告诉记者,他们接下来的目的地是伊朗和伊拉克。
记者:你们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被塔利班“盯上”的?
张:还原大佛的第二天,联合国驻巴米扬的教科文组织就收到了塔利班的灰色袭击警告。我们的线人告诉我,每个人的人头值5万美元。
最让人纠结的是,收到袭击警告后,第二天是不是继续投放?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特别希望我们继续,但我们的向导说这非常危险,最终我们决定顶着巨大的压力继续投放,当地也提供了最高规格的安保,阿富汗国民军和当地警察部队开进巴米扬山谷,在谷地四周布防机枪阵地。重现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全套设备捐给了巴米扬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并且约定以后每年至少投放一次。
记者:介绍一下你们目前的生活状态?
张:目前我们团队7个人躲在喀布尔的使馆区里不敢出来,未来的计划就是尽快离开喀布尔,计划用军用运输机连人带车一起运出去。
记者:你们目前的安全有保障吗?
张:我们请了当地整建制的作战部队为我们提供安保,安保队伍配备了RPG火箭筒、M60机枪、M16、M14步枪,防弹车至少是B6级,标准就是ak47连续射击不能击穿。应该说,从安保级别上来说,是有保障的。
记者:明知道阿富汗那么危险,为什么还要坚持去?
张:《侣行》是个大的计划,起源于2009年,当时我们就决定2015年要走中东,那时卡扎菲还在,也没现在这么乱。今年是15年来阿富汗形势最严峻的一年,塔利班发动了春季攻势,并且明确袭击外国人和政府机构。不过我们既然做了计划,就不会改变,一直以来这是我们夫妻俩的默契。当然具体实施也会调整,我们这次放弃了一些计划中要去的点,比如坎大哈。
记者:巴米扬大佛被点亮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张:流泪和感动,巴米扬当地人簇拥过来,他们没有说大佛又亮了,而是说大佛又站起来了,大佛又活了,这是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话。听到人们的欢呼有多大,你或许才知道战争留下的阴影有多深。
记者:3D投射还原大佛,从技术角度,最难点在哪里?
张:最难点就是投放如何不对大佛造成二次破坏,以前有国外团队想用激光进行还原,但是未被批准。激光是能量光束,会造成被投放物体表面升温,造成不规则的热胀冷缩,会加剧大佛龟裂和崩塌的速度。我们用的光源是6000k的金属卤素灯,这是模拟太阳光的色温,其次,为了抑制过多的热量和紫外线释放造成的光蚀损坏,我们用了特制的石英玻璃和紫外线滤镜,在北京做实验,距离被投物体50米,两个小时后,温度仅仅升高0.5℃,在巴米扬的时候,距离被投放的大佛95.5米,测量设备几乎测不出温度的升高。
记者:介绍一下你亲历的阿富汗目前的局势。
张:塔利班发动春季攻势以来,袭击非常频繁,包括IED路边炸弹、人体炸弹、汽车炸弹、综合性攻击,针对外国人的绑架也频发。
阿富汗目前局势非常不好,尤其在喀布尔,我们居住的地方虽然是使馆区,但也是塔利班的重点袭击目标,这里有使馆、警察局、民政局和外资企业。5月27日,我们居住旅馆的附近,激战七八个小时,记忆犹新。
记者:战争之外,阿富汗是什么样的?
张:有一个瞬间让我特别感动,就是在一个战壕里,一个库尔德人拿起了一把弹拨尔琴,唱起了家乡的歌。在最危险的日子,最危险的地方,我被这样的歌声深深打动。战争持续了那么多年,这里的人坚持的,还有人性和音乐。这让我相信和平总有一天会来到这里。
记者:穿越中东,一路西行,200多天的行走,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张:我们脑海里的中东,都是从新闻和美剧里面知道的,我们并不知道战争之外老百姓生活是怎样的,幼发拉底数千年汇聚伟大的文明,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那些古文明还在不在。
“侣行”的同时,我们希望带给这些国家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一次文明的致敬,一次对和平的祈盼,一次简单的快乐。
记者:接下来你们还会去哪些国家?
张:《侣行》第三季,第一站是罗布泊,之后一路西行两万公里,穿越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埃及等中东16个国家。目标是还原一个真实的中东,重新认识这片被战火笼罩的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离开阿富汗之后,我们接下来的目的地应该是伊朗和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