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人尚银。湘西南的古镇寨市,是苗乡。镇上有条西正街,街上只有一家银饰铺,当家的老板陆家骏六十多岁,老来瘦,身体好,戴一副老花镜。
见到他时,陆师傅正忙着。今天寨市赶场(按农历定期举行的乡间集市),来打银饰的人不少。陆师傅边打磨一枚银戒,边和我讲话。
一开始,陆师傅就跟我讲起了他这门手艺的规矩和戒律。
“我们这行,老规矩,只能家传,冇得特殊原因,不传外人。一代也只传一两个。老祖宗定下来的,肯定有道理,老规矩不能变。”
“我的手艺,是大伯教的。那是1958年,我十三岁。”
“我自己,也只带过两个徒弟,一个是自家侄儿,另一个是外甥。外甥冇学成,侄儿已经出师,在鹅公乡街上打银饰。”
陆师傅说话速度快,是个健谈的人,性格也开朗。
“冇学成的那个外甥,主要是看他爱打牌赌宝,就不教了。人品不好,不老实,狡猾的,不肯下苦功夫的人,都不教,就是自家人也不行。教了他,是害他,也会毁了这门手艺的名声。”
“只做银饰,不做金饰。金子是摆阔的,俗。银子对身体好,可以祛风湿。老光洋(银圆)、老银子最好。我平时遇到也收,和新银子掺在一起,对戴的人身体有好处。现在光洋要300多一块,人家不知道,我也按市场价收,从不压价,不能骗人。”
“现在整个县里的银饰师傅不多了。每个师傅都会固定走几个乡镇,逢赶场日去接生意。别个师傅走的乡镇,我不会去,这个也是规矩。”
“手艺再好,你也不能抢别人的饭碗,大家都要养家糊口。”陆师傅这句话说得很重。
我们讲话的时候,陆师傅一直在忙着。先后接了两个手镯的活,卖了一对小耳环,手上有顾客定做的一枚银戒也快打好了。
“去年,深圳来了几个人,从我这里买了好多件银饰。”陆师傅说,那是他打银饰以来最大的单笔生意。
“我这门手艺,有优势。现在的人富裕了,存钱不如存金存银,就会戴金戴银。只要你手艺好,不愁冇生意。金店里,只卖成品。我能刻花,想什么刻什么,还有上辈传下来的好多老模子,手镯、戒指、耳环、项链、十八罗汉、苗族瑶族特色的银饰,都有,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陆师傅对自己手艺的未来很有信心。
“我鹅公乡的徒弟,一年也有两三万块钱。”当我问及一年的收入时,陆师傅做了侧面的回答。
和陆师傅告别前,我花十五元,买了一枚小小的银戒。
戒面上,开一朵冰清玉洁的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