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索契冬奥会,吴炜担任临时仲裁庭仲裁员,是当时9位仲裁员中的唯一中国籍仲裁员。
三年前,国际体育仲裁院听证中心缘何落“沪”,三年来,上海听证中心对中国体育法制化进程所起的积极意义何在?今天,吴炜将他的经验和观点,细细道来。
中国律师鼓与呼
中国体育开始意识到CAS这一“体育最高法庭”的权威性,恰源于上海的一起案件,也是吴炜同体育法结缘的开始。
2004年,申花与外援佩特科维奇在续约问题上产生分歧。国际足联判定申花胜诉,佩特科维奇随即上诉CAS并翻案,申花付出了高达100万美元的代价。
当时在CAS担任这起案件的首席仲裁员,正是吴炜进入这个行业的开始。后来,在不少中国体育法学专业研讨会中,吴炜会同不少法律人士进行相关学习和讨论。这使他产生了这一概念,“体育法在国际上是个很新的概念,而在我们国家,暂时还没有专业的法系。我们的法学院不教专门的国际体育法,体育学院不教法律,该方面的权威法律知识都是从欧美逐步引进的。遇到问题,就是跑到法院打官司,没有考虑体育的特殊性。”吴炜说。
“最高法庭”终落沪
五六年前,以吴炜为首的律师开始代表上海体育局,向瑞士申请开设上海听证中心这一分支机构。恰好2011年世游赛在上海举行,瑞士发来通知,恳请上海完成巴西游泳运动员西埃洛的兴奋剂事件听证。
西埃洛在国内游泳锦标赛上药检呈阳性,坚称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但国际泳联执意对其禁赛。2天之内,CAS听证会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最终西埃洛的裁决从禁赛改为了警告,他后来还在上海斩获男子50米蝶泳金牌。
吴炜指出, “这起案件被列为当年国际最著名十起兴奋剂案件之一。正是因为我们的良好表现,促成了一年后上海听证中心的落户。”当时,上海听证中心成为国际体育仲裁院在亚洲的首家替代的审理中心。
法制助体育发展
随着听证中心落“沪”,国内体育行业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并了解到体育法这一概念。如今,吴炜还担任国内多家足球俱乐部的法律顾问,并在具体案件和商业项目中为中国足协和中超联赛提供咨询意见。
上海听证中心迄今为止处理的3起案件,都为职业足球纠纷案件,其中两起来自中超。吴炜说,“以前,很多俱乐部不懂得如何利用好法律武器,在发生同外援的合同纠纷时,输多胜少,损失巨大。毕竟,外援越大牌、风险越大。”
中国体育改革之路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化进程。吴炜认为,上海听证中心的落成,对国内体育纠纷处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我们学习到了国际经验,其次我们了解到体育产业也在走法制化进程。”
最近一起中超热门案件,当属青岛中能俱乐部的刘健转会案,吴炜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负责该起案件。
在吴炜看来,国际权威仲裁机构进入中国,起到了为中国体育走法制化道路的桥梁作用,“在体育产业改革过程中,渐渐地,政府将体育争议交由权威法律机构,对孕育发展我们自己的专业体育仲裁有积极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