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气象专家表示,伏天长短和夏季高温情况并无关联性。
伏,是避暑之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按传统,初伏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中伏则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则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满莉萍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是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因此,近地面的温度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不过,满莉萍说,一般来说,如果7月中旬前期入伏,一般三伏天都有40天。“伏天的长短和上海当年的炎热程度、高温日数多寡,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据气象资料显示,2009年的伏天就有40天,但申城在中伏和末伏都没有出现高温日,1999年的伏天也有40天,但整个三伏天没有出现一个高温日。
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报,预计本周上海多雷阵雨天气,气温明显上升,24日到25日最高气温将升至32℃至33℃,由于湿度大,气压低,届时体感闷热。
相关链接
2010年以来上海夏季高温天数
2010年 30天
2011年 24天
2012年 24天
2013年 47天
2014年 8天(三伏天高温日为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