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德黑兰街头,你会发现,美女们通常配备三大时髦利器:头巾、墨镜、创可贴。其中,鼻子上那触目的创可贴,最让人困惑。
绷带成“身份象征”
那是鼻子整容的标志。据伊朗《信仰报》报道,伊朗是全世界最热衷于做鼻子整容手术的国家,德黑兰被称为“世界鼻手术之都”,每年约有20万人在鼻子上动刀子,是美国的4倍,目的是让鼻子变得更加小巧,或者鼻尖翘翘。
西方媒体对于德黑兰街头的这道风景很是好奇。2008年11月,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做了一档节目,称“伊朗女人视绷带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她说:“我有一个朋友做了鼻整容术,术后两年,依然贴着创可贴。她这么做,只是为了让所有人知道,她的鼻子动过刀。”这样的展示,让许多伊朗年轻女子感觉好极了。
“美丽标准”渐一统
在美国洛杉矶执业的伊朗裔整容医生本杰明·拉菲说,伊朗和欧洲在文化上有着密切联系。以欧洲审美观来看,伊朗女人有许多令人羡慕的面部特征:妩媚的杏仁眼、高挑浓密的眉毛、明显的颧骨。唯有鼻子不尽如人意,许多人因此愿意手术使其变美。
社交网站“脸书”上有一个名叫“走近伊朗妇女”的页面,致力于探讨美的定义,分享美的经验。近日,它推出一个活动——“秀出我的天然鼻”,号召伊朗妇女上传自己未经整容的鼻子照片,以抗议日益趋同的“美丽标准”。
网站创建者玛丽亚姆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如何让亚文化中各种美的标准和传统彼此共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她记得亚历克斯·哈利的小说《根》中写道,非洲大陆的黑人第一次见到欧洲白人时,觉得他们面色苍白,丑陋不堪。在非洲人眼里,扁鼻子就是美的标志。直到后来,白人文化入侵成为主流文化后,黑人才因肤色成为被侮辱和损害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种族歧视问题不再像从前那样突兀,但另一种“歧视”却悄然滋长:美丽变得越来越单调,每个人都以同一种美为标准,所谓“品味多元”正在日益枯竭。
这种“审美同质病”不仅是伊朗的,也是世界的。比如,日本流行“大眼睛”,马来西亚热销各种美白润肤产品等。
文化产业是推手
其背后,文化产业是最大推手。为迎合美容业的利益,媒体竭力推销“标准化”、“正常化”的长相,试图把世人的容貌硬塞进一个狭小的框架中。
当这股势力强大到某种“霸权”,你若长得不那么“普世”,就会自我感觉好像少了点什么。正如有人调侃的那样,大众长啥样,文化产业说了算。
玛利亚姆说,“秀出我的天然鼻”活动并非反对整容,而是相信人们应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哪怕按照常规标准把自己变丑。重要的是,要让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尤其是非主流的东西。
玛利亚姆说:“我们反对的是控制我们生活的教条,如果‘保持天然脸’也成为一种教条,我们照样批评不误。”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