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多道预装
渠道环节复杂
出厂前预装软件来源主要是两块:一块是手机厂商自有的各种APP服务,包括应用软件商店、安全、云服务、游戏、娱乐、管理工具等;另外还有第三方应用,其中既有微信、微博、支付宝、百度搜索、高德地图等知名APP,也有不知名但会主动找上门来的“新面孔”,后者会将品牌手机厂商作为一个提高自己知名度和用户量的重要分发渠道。
不过,相比手机出厂前的预装,手机出厂后的渠道预装则是更复杂的灰色地带。在一部手机生命周期里,一般都会经过定制、出厂、代理批发、零售、消费者、维修等多个环节,渠道环节复杂,也导致预装市场鱼龙混杂。“有很多第三方改造手机ROM,这些ROM有相当一部分是黑色产业链的人做的,拿官方刷机包改造,但是夹带了很多自己的东西,比如窃取用户隐私、扣费软件等,这种预装非常类似于当年PC时代盗版产业链。”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表示。
用户自行卸载
又难又没保修
尽管许多人对手机预装投了反对票,但想要卸载却并不容易。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用户如果想卸载预装软件就需要进入底层获得Root系统权限,很多预装软件都写入了ROM包里。“但这种操作对于用户来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果你是不懂行的用户,很可能会误删掉一些最基础的东西,结果手机就变废机。”而且,多个品牌手机的全国客服电话人员表示,运营商预装软件是不支持卸载的,如果通过刷机卸载这些软件之后,手机不论出现软件、硬件问题,都不能进行保修。
政令三年难行
背后利益驱动
实际上,早在2012年6月,工信部就已下发通知,明确要求“手机生产企业不得安装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的软件”。但在灰色利益面前,这一要求并未得到贯彻实施。
到2013年10月,在媒体重点曝光用户遭智能手机预装软件“绑架”问题之后,工信部下发《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要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关卡,同时,要求手机厂商不得预装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工信部还要求手机厂商将预装软件报备的目的在于打击恶意软件,但如何界定恶意软件目前还没有权威标准。而对于预装软件无法删除、厂商对Root后的手机不提供保修等让消费者不满的问题也同样需要解决。
手机预装软件泛滥却难禁止,背后原因是利益驱动。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指出,即使是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预装APP到手机终端上,也需要向手机厂商支付费用,尤其在商家争相抢夺移动用户的趋势下,手机厂商在预装软件项目上收获颇丰,要斩断这条利益链,难度不小。
本报记者 胡晓晶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