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现代学校建设
虹口区坚持了20年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规划”“一校一特色”“一校一评价”一步步走来,虹口的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又在逐步深化。常生龙说,除了做强学生法制教育的课程建设,比如,在广灵路小学探索的“规则教育”课程,4所学校还在试点“学校理事会”,如给理事会以“校长提名权”。“下阶段虹口将搭建起新型政校关系,深化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让家长、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到学校管理和监督中。”
与此同时,虹口区在各个学段的尝试,也正积极打造着绿色教育生态圈,包括小学阶段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九年一贯制学校贯通式培养;高中的个性化学程和学分制管理,创新素养培育和“高中—大学”贯通式培养等。
教育信息化撬动课堂
在常生龙看来,完善课程体系和变革学习方式,或许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他们有多元化尝试的途径。
5年前,虹口区承接了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电子书包)。5年后,这片实验田里“硕果累累”:曲阳四小课程平台上的“科技坊”电子学案,呈现集音频、视频和交互等优势,更能满足学生心理和学习过程的需求;民办丽英小学的老师利用课前的微课学习和“电子书包”的课后反馈系统,能了解和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用时和学习特点;江湾初级中学的学生在专业信息平台上完成英语测试,计算机会根据错误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薄弱环节来推送专项练习题。
此外,虹口的课程全程管理也有了成效,区校两级课程管理中心实施区域“课程标准校本化、学科化”项目,区域课程库实现“校级课程为主、班级课程补充、区级课程共享”。
文化传承全面育人
常生龙说,未来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对今天生活感到美好的基础上的,因此,虹口正在“文化三立”的全面育人本地路径,让学生从教育中感受到美好。“虹口区内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积淀,要挖掘、利用教育文化史料的育人作用。其次,以项目为载体,探索社区、家庭、学校共同育人机制和模式,分层分类一体化构建中小学德育内容体系。此外,提升美育体育地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体质健康水平。”
从去年起,全区高一学生必须选修一门戏剧课程,以提升学生对戏剧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今年9月,首部由高一学生参演的《东方之舟(犹太人在上海)——纪念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就要隆重公演了。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