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七一一所副总工程师顾根香坚守20多年,深耕特种发动机科研第一线,与团队研制成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发动机,为我国新型特种船舶安上“中国心”。
书呆子成为多面手
“我以前就是个书呆子,到了这个项目才发现说自己‘高分低能’也不为过。”顾根香调侃自己。
对飞机、船舶、汽车、火车来说,发动机都是其中最关键、最复杂、最昂贵的设备。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尤其是特种发动机技术一直是发达国家对我国严密封锁的技术,只能靠自主研发。
顾根香本科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硕士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到了七一一研究所,本以为要继续开启“学霸”模式,却发现自己只会纸上谈兵。顾根香几乎是一进所就参与研发特种发动机。当时团队领军人物是金东寒,现七一一所所长。“金所长几乎是手把手教我。计算、编程调试时,他就坐我旁边一步步帮我推演;画图时,教我一笔笔该怎么考虑。”
有一次,有个结构件要到工厂加工打孔,却发现国内技术力量薄弱,打出来的孔是锥形的,无法达到设计精度。“在老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找到刀具专家学习,找资料,厂里的师傅再调整工艺,很快就解决问题了。经过几轮改进,一个零件有五十多个孔,现在三个钻头就全部能打下来。”一次次实践,一次次寻找解决方案,顾根香迅速成长为科研、设计、生产、试验的多面手。
走钢丝靠的是信念
“我很佩服他,吃得起苦、扛得起担子。”同事潘卫明说。
潘卫明和顾根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顾根香当时已负责带团队,任务非常繁重。“他白天挤出时间计算分析、设计方案,晚上做性能仿真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试验台有问题,他随叫随到,哪怕是半夜,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查故障。他几乎两年都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顾根香把研制特种发动机的过程称为“走钢丝”。研制难度超乎想象。关键技术一一突破,成功开发出样机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机器要放在试验室做大量试验,连续运行不能出故障,没想到开机350小时后,机器突然就“趴”下了。拆开一看,里面的结构件断了。这件事对团队打击很大,也出现了一些对团队能力怀疑的声音,有人直接说,“你们3年也拿不出产品!”
压力面前,团队没有退缩,联合设计,共同攻关,终于按期排除了故障。“做科研要有信念,要摒弃技不如人的思想,我们中国人搞创新不会比别人差!”
国外类似产品形状很复杂,顾根香带领团队大幅调整,设计了一个全新结构。有一个结构件对高温性能要求非常高,国内装备无法引进,技术买不到。设计团队与宝钢的材料专家成立联合攻关组,用一年半时间突破了技术,工艺过程与国外不一样,但性能却毫不逊色。“我们产品的维修性能比国外产品好,检修一个阀片,国外两个工程师要8个小时,我们是一个师傅2个小时就能解决;产品的通用性也更强。”顾根香自豪地说。
中国心要跳得更欢
“顾工就是‘细节控’。一份报告做出来,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用词,他都要推敲半天。”试验部经理王丰笑言。
研制动力模块时,设计组按以往经验,先粗略画个原理图,再靠师傅现场拼接比对,顾根香毫不留情推翻了设计组的全部图纸,让大家推倒重来。“他从用户使用方便出发,提高设备零件的可互换性,一步步指导我们重新弄。”花了半年时间,全新图纸出炉。“按照新的思路,到目前为止,整个动力模块加工制造都比较顺利。”
顾根香参与研发的特种发动机实现由科研成果向实用成品的转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成品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研制最紧张时,往往是他这边刚算出来数据,那边立刻拿去改进样件的设计,然后立刻加工出零部件,装进机器里测试,一环扣一环。“这个项目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如今,他除了继续提高特种发动机性能外,又开始琢磨特种发动机产业化,希望团队的成果尽早被广泛使用。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动力技术已经在民用市场上闯出了一番新天地——把它装在宾馆、医院,用一套装置就能为用户同时提供电、热、冷三种形式的能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将它装在垃圾填埋场,可利用垃圾散发的臭气发电,一边为电网分忧,一边减排甲烷。
“即便在太阳系之外没有太阳能的地方,这种发动机也可以用同位素作‘燃料’来发电。这颗‘中国心’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顾根香坚定地说。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