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习琴,最煎熬之事就是去弹那些枯燥的练习曲,但又是提高演奏技巧的必经之道,不可逃避。上帝赋予了人类不多不少十根手指,却要面对钢琴上的88个琴键,如果不通过系统的训练,这真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所以如车尔尼、海勒、贝尔蒂尼、克拉默等等作曲家所创作的上千首练习曲,其目的正是拉近手指与键盘间的关系,去熟练掌握诸如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演奏技巧。然而在此基础之上,对于练习曲的论议,早已不再建立在单纯的“练习”之上了。
19世纪,“音乐会练习曲”的出现,更是把这一原本纯粹的音乐曲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肖邦的练习曲则是其中的典范,也是钢琴作品文献中的瑰宝。这些练习曲,在要求技巧过关的同时,还需要慎重地去考虑音乐内涵与意境,可以说每一首仿佛都给演奏者出了一道谜题,作品流传至今近200年,去解答的钢琴家依然络绎不绝。
6月21日,中国钢琴家邹翔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奏了肖邦27首练习曲,包括了三首遗作。印象中,近几年来有如此胆量的钢琴家不曾多见。一般在一套音乐会曲目中,融入作品10或25居多,很少有人把它们全弹了。因为肖邦在每一首练习曲中,都有不同的技巧要求。不光是要全面,更是需要稳固扎实,而钢琴家本人也必须具备爆棚的自信心。
在曲目的编排上,邹翔选择了“三首遗作”作为开场,仿佛成了练习曲之夜的序章。紧接着就是作品10,肖邦将这12首练习曲献给了弗朗兹·李斯特。虽然在多年来“追乐”的路上,已经在唱片上把作品10听了无数次,但是将其搬到现场,依然令人屏气凝神。邹翔有时在弹完一首会做间歇性的停顿,短短数秒,却勾起了悬念——比如在要演奏“革命”练习曲前,他会以怎样的速度起始?踏板会如何运用?中段的变化会有多秒?而当他弹下第一个和弦后,一切的疑问都化为了泡沫,因为那犹如是旋风来袭,可谓是一气呵成,让人停滞了思考,被演奏深深带入了!
中场休息时,突然从脑海里蹦出个奇异的想法。儿时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圣斗士》,其中有一段就是俗称“五小强”的主角们攻打黄金十二宫的剧情。一宫一故事,内容丰富且神幻。邹翔的肖邦练习曲演绎,一组作品恰巧也是12首,他就像是穿上了“肖练”的圣衣,在一首首作品中,讲述自己的故事。肖邦创作的作品,叙事性很强,而不光光只有技巧可言,下半场则是在音乐阐述上更为复杂的作品25。
邹翔对于作品25中的数首练习曲,都有出人意料的音乐理解,更注重一些微妙的细节,如作品25之4,通常会以轻快的风格而被熟知。然而,邹翔则考虑得更为周全,他将和弦的每一个声部都做了深度分析,摸索出了不同的层次,低音、中音、高音仿佛成了指尖下的三重唱,给作品带来了一番不同的妆容。另外,必须提及的是“三度”练习曲,钢琴家能把八度音弹到爽,但在三度技巧上可能会打结,因为需要娴熟的手指机能与协调性。邹翔的起音选择了较为稳妥的速度,他没有像一些自不量力的钢琴家那样草率起速,而因过快而哑火。真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邹翔在这首艰难的练习曲中,速度、音色、节奏表现得游刃有余,让乐句的整体也更为饱满。从整体而言,邹翔演绎的作品25则更加投入于“一位述说故事的人”。
直至终点的“大海”练习曲,邹翔透过琴键,仿佛是在波涛汹涌的浪海中对最终的胜利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