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九三诗翁王老瑜孙转赠的《小忍庵丛稿》诗文集,见集中有多篇咏及笔者所痴迷的苏州评弹佳什,顿觉喜不自禁,特介绍一二,以飨嗜诗及爱聆听书的同好。
老诗人,字忍庵,浙江湖州人,早年毕业于太炎文学院,平生爱好评弹,除撰诗文讴歌弦索外,还创作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弹词开篇。是位资深“书迷”和弹词作家。
老人应编写《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作者杨兴泉之嘱,分咏各位流派创始人,计有陈遇乾(陈调)、俞秀山(俞调)、马如飞(马调)、魏钰卿(魏调)、朱耀祥(祥调或朱调)、周玉泉(周调)、夏荷生(夏调)、沈俭安(沈调)、薛筱卿(薛调)、徐云志(徐调)、杨仁麟(小杨调)、姚荫梅(姚调)、李仲康(李仲康调)、祁莲芳(祁调)、张鉴庭(张调)、严雪亭(严调)、蒋月泉(蒋调)、杨振雄(杨调)、徐天翔(翔调)、朱雪琴(琴调)、侯莉君(侯调)、徐丽仙(丽调)、王月香(王月香调)及尤惠秋(尤调)等二十四位。
诗以七绝形式咏之,要在区区的二十八字里,概括、揭示唱调的源流与特色,实非易事。然而,作者却能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实属难能可贵。例如咏陈遇乾(陈调):“鼎足而三俞、马、陈,如今陈调亦翻新。试听一曲‘山神庙’,别具沧凉万古情。”有清一代,陈遇乾、俞秀山和马如飞合称“弹词三大家”。陈遇乾,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艺人。其所创以真嗓歌唱,醇厚深沉的“陈调”,而今已成了书里老年角色所专用之调。后来经过几辈艺人的改良、丰富和创新,面貌焕然。我们可从蒋如庭《厾穷》老唱片中获悉可喜的变化。再至上海人民评弹团出演中篇评弹《林冲》时,由刘天韵用“陈调”演唱《林冲踏雪》一曲,则以悲凉苍劲见长,似又上了层楼。此外,杨振雄所唱的《武松打虎》和蒋月泉所唱《厅堂夺子·责子》,对“陈调”更是有了新的发展。
又如诗人在“侯调”一诗里写道:“辛酸际遇忆童年,轻啭珠喉旧恨牵。蹊径何当凭自创,低吟曼唱总缠绵。”
侯莉君的“侯调”,创于1950年代,在“俞(秀山)调”与“蒋(月泉)调”基础上,吸收京剧旦角唱腔,上下回旋,拖腔婉转俏丽,别具风韵,风靡一时,拥趸甚多。老教育家、上海育才中学前校长段力佩与老报人、“江南第一枝笔”唐大郎(云旌)等均对“侯调”激赏与推崇。唐先生夸说此调“糯中有腻,又有嗲”,对侯的开篇一听再听,从《宮怨》听到《莺莺拜月》,自云达到了“神醉”境地。这我们可从唐诗人的《再听侯莉君〈拜月〉开篇》妙句中领略一二:“此生不望入侯门,愿伺清弦倒一樽。闻到烧香明月下,江南销够阿刘魂。”(注:唐有笔名“刘郎”,故云“阿刘”)当年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侯氏这只开篇,一面放,一面有人为她的唱作专门分析,藉以提高听众的赏曲水平。可见“侯调”迷人的魅力。时下,不少女演员讴唱此调。恕笔者孤陋寡闻,窃以为侯门传人中,除其掌珠小莉、爱媳唐文莉擅歌外,尚有一位潘莉韵颇佳。
张鉴庭的“张调”,爱聆者众,老人是这样咏道:“掷地堪作金石声,若论说表亦超群。四奸各复具情态,曲折还听林子文。”(注:四奸,指《十美图》中的严嵩、严世蕃、鄢茂卿、赵文华四个奸臣。《林子文》一书,又名《顾鼎臣》)
“张调”的特点是激情充沛,咬字有力,音色苍劲,韵味醇郁。其紧弹慢唱,快弹急唱,吸收绍剧、京剧中嘎调等唱法,形成了一种具有激越阳刚之美的唱腔,迷倒了听众。然而,遗憾的是,历来学张者虽多,但得其神者不多,难怪有人要生“真成绝艺难为继,敢问传人孰可承?”之叹。不过,话要说回来,大师毕竟不可复制。当今书坛擅唱“张调”的,还是不少。如黄嘉明、毛新琳、王承等皆称上乘。另有一可喜现象,女演员中擅唱者也不乏其人,世称“女张调”。老一辈中,如马小君(袁小良之母)、余红仙、刘敏等皆善此调。日前,上海评弹团赴港前预演于逸夫舞台,有位年轻演员吴静慧,她的“女张调”唱来让人受用,颇具潜质,令人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