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新技术谁愿试错
段浩创办的“泽方能源”,核心技术“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他父亲研发,主要是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开采岩层中的原油,为油井增产。段浩的父亲曾在美国留学,主攻生物学;母亲供职于中科院。还在美国留学时,段浩就经常跟导师、同学交流这项技术。“一开始我们想运用在土壤修复术上,后来在大家的头脑风暴下,决定转为油井增产。”
“中国并非贫油国,只不过现在没有好的方法与技术把原油开采出来,有70%左右的原油还沉淀在地底下。哪怕只是把那沉淀在地底下1%的原油开采出来,也会大大改变我们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明确了技术方向,段浩认为一定会在中国市场大有突破,没想到却不顺利。“一是石油行业壁垒高,市场准入门槛高,在运用新技术上比较保守;二是试错成本太高,尤其是高科技领域。”
段浩介绍,对一些前瞻性的高科技,美国有非营利组织发布测评报告,比如在清洁能源领域,前100名高科技公司定期有榜单发布,这种榜单对新技术推广、投资人研判都会起到推动作用,国内这方面就比较欠缺。
无奈:先转攻海外市场
虽然泽方能源是2年前才创立,但这项技术段浩父子已经摸索了8年多。“我一开始一门心思发展国内市场,首先在延安的油田做实验。“当时是一口井一口井去谈、去试验,跑采油公司、采油厂、采油大队,慢慢积累了200多口井的实验案例,有了一批数据。但大面积在国内推广非常难。”
开始商业化运作后,泽方拿到了上海起点创投基金的千万元投资。在投资人的建议下,段浩开始转攻海外市场。“新技术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落地,而要选择先在海外发展,有点尴尬,有点无奈。”段浩坦言,这与他创业的初衷有点不同,“中国市场明明很大,我们的技术从社会效益上说也是很可观的,但目前我们只能耐心等待。”段浩相信,国内市场迟早会打开。
这项技术进军国际市场后,发展速度奇快,段浩的海归背景对拓展国际业务大有帮助。“我通过美国的行业社交网站LinkedIn,认识了第一个客户:一个叫Frode的英国人,在美国有自己的石油公司。通过邮件往来便签订了泽方在美国的第一份商业合作合同。”慢慢地,通过口碑效应,段浩开启了一个又一个客户的大门。“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马来西亚等都有我们的项目,今年我们计划在美国签约200口油井。”
期待:业务都放在上海
段浩很希望把公司业务都放在上海,“很多上海的创投机构都对我们的技术很感兴趣,张江高科园区也邀请过我们入驻,但就初创期而言,上海的创业成本还是略高。”
段浩目前把公司放在苏州。“各方面优惠很多,比如不管租多大的厂房,第一年免费,第二年半价;海归创业,有10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2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都是2年免费使用期;人才公寓,每月600元拎包入住,很适合我们这种初创者。”但段浩坦言,随着公司业务扩大,将来一定会搬到上海发展。“国际化交流的便利以及人才水平,上海还是有不可取代的优势。”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