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漂亮成绩单,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数字,更是数字背后实实在在的民生福音。上海创新转型发展,最得益的,是上海的市民。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更美丽的上海。
你能想象一下吗,创新转型发展的这几年间,上海的环境改善,相当于在上海再造了100个世纪公园。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市委书记韩正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记者的问题是:“在当前不以GDP论英雄的大背景下,上海的GDP应放在什么位置?”
韩正回答说:“上海发展需要的是绿色的GDP,是可持续发展的GDP,是能够体现国家发展战略的GDP。上海发展一定要避免和克服破坏生态的、影响宜居生态的、阻碍我们长远发展目标的GDP。”
保护生态,创造宜居生态,这是上海绿色GDP的意义所在。上海创新转型发展,根本是要得益与生活在上海的百姓。
在很多新闻报道中,上海的创新转型发展,常常归结于指标数据的变化。但是,作为上海市民,我们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些变化。
比如说,我们呼吸的空气,比以前更干净了。最直观的是,因为产业结构转型,2007年到今年6月底,上海关停三高一低企业6400多项,每年调整关停800项左右。这些调整关停的三高一低企业,减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物,相当于在上海再造了100个世纪公园。虽然这些关停影响了GDP,比如去年调整关停的644项,就减少产值184亿元,但是它们对美丽上海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比如说,我们以前常常会遇到的夏天用电高峰跳闸断电之愁,现在基本消除了。这之中除了电网改造的作用外,居民用电更加充裕也是一个因素。通过这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共减少能源消费量超过830万吨,相当于全市居民一年半的用电量。也就是说,上海居民现在可以用的电量,仅仅从产业调整的角度来讲,就比过去多出了1.5倍。
比如说,我们居住的小区周围,花园、绿地越来越多了,市区至多500米开外,就会有大型公共绿地。你有没有想过,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这些土地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这个也不能不归功于上海的产业结构转型。转型发展,上海调整腾出了土地近12万亩,相当于在上海多出了一个普陀区加一个虹口区。
再比如,以前在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画着易燃易爆符号的汽车奔驰来往,有的还会在车尾拖根链条,把集聚的静电传给大地,虽然如此依然让人怕怕。就在不经意间,这样的现象几乎消失了。2009年以来,上海对400多家工业区外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了关停或者向工业园区搬迁调整,共减少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量近300万吨,相当于可以每天减少1000辆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在路上流动,有力保障了城市安全运行,特别是城市居民的安全。在转型发展中,上海的城市风险程度,也大大下降了。
以前在城市中常常会引起矛盾的一些因素,也在转型发展中得到了有效化解。目前,上海外环线内工业区外,已经没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铁合金行业和平板玻璃生产、皮革鞣制生产已全部退出。以前三高一低企业与周边居民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转型发展的绿色GDP,带给上海的惠益,就如当春好雨,润物细无声。
上海在创新转型发展中,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下了很大决心。韩正书记要求,“产业结构调整要创新方法和工作机制,坚决压,勇敢减,存量调整要列出清单,制定总目标,事先做好调整计划”。
上海的绿色GDP,对于环境改善来说,根本的是从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的末端治理型被动调整,走向了以转型升级为主要目的的主动调整。从被动到主动,体现了上海发展更深远的意义。
去年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这样表达了他对发展的关注重点。他说,现在不太关心GDP数据了,却更关心环境数据,“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空气质量数据,晚上睡觉前也一定要看一下。”他说,现在上海空气质量好与坏,还处于人努力、但天要帮忙的阶段,等到今后,人努力、天帮忙都能维持好的空气,那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我们更关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后,社会如何能更公平。
他说,“现在人们讲要有幸福感,幸福感是什么?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蜗居的人有房住、生病能够找到好医院、孩子上学有好学校……每位市民的幸福感都不一样。让这座城市里的市民有幸福感,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