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代上海画家饱含深情,用手中的画笔关注上海、描绘上海,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塑造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品格。这些作品目前正在上海中国画院展出。
作为一座有着悠久文明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城市,上海一百多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中,留下了其特有的文化遗存、工业遗存和历史风貌,这些遗存和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名人故居等等,构成了上海独有的历史印记。此次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海上风华——上海城市景观中国画特展”,汇集了上海中国画院几代画师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以上海城市景观为题材的中国画作品近60幅。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画坛倡导关注传统文人画与国画新题材之间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组织美术家深入生活,参加劳动,瞻仰圣地,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激情。上海画院的画师们创作了一批反映新中国新生活的绘画作品,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在一楼的展厅可以看到陆俨少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大会址》,这幅作品把一大会址优雅大气的面貌呈现出来;朱梅邨用写实的笔墨记录1959年的《中苏友好大厦》;周炼霞、孙雪泥眼中1959年的《彭浦新面貌》;郑慕康所描绘的1959年《人民公园》中,笔墨极为讲究,在传统中国笔法中,显出一派盎然生机,虽然在一些具体风景上寥寥数笔,但是墨色的变化,线条的功力,都显露无疑。对于上了年纪的观众来说,对于这些作品一定会十分有亲切感,像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一些印刷品、笔记本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画作的复制品,今天亲眼看到原作,无疑能够对于画作当年的创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二楼展厅则是近些年由画院当代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如施大畏的《徐家汇》、丁筱芳的《上海石库门》、鲍莺《锦江乐园》等。都有非常高的艺术性,也显示了当代海派画家在艺术上追求多样性的独特魅力,表达着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热爱。
在这个展览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看点,就是对于同一个景观的不同年代展现,就拿大家熟悉的外滩来说,50年代胡伯翔创作的《黄浦江上朝气蓬勃》和袁松年《朝晖》、60年代应野平的《黄埔江边》和张雪父《黄浦江畔》……2014年毛冬华的《重塑》,不仅是展现的景物不同,而且在绘画风格上,也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特点;而在豫园的题材中,有李君秋在1959年创作的《豫园湖心亭》、谢之光在1974年创作的《春满豫园》,以及邵仄炯在2010年创作的《老城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熟悉的景象焕发出了新的面貌,让我们对于上海的景观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次展览将至7月26日结束(周一馆休),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去岳阳路197号的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