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打磨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新虹街道居民创作了沪剧《板桥霜》。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这出抗日沪剧大戏的最大特点就是“百姓戏”。
《板桥霜》的编剧是“滴滴呱呱”的新虹居民朱墨均。朱墨均说自己是“土著”,世代就居住在此地。《板桥霜》这台戏他好几年前开始创作,这次又细细打磨了一番,赶在抗战胜利70周年前推出来。主要剧情讲的是抗战后期的沪郊农村,一位以郎中身份为掩护的地下党员,在地下党组织遭受日伪破坏的危急关头抢救出烈士遗孤,身负重伤的他在邻居王木匠相救下将男婴藏在药箱里带回家中。郎中临终托孤,梅嫂含悲收下孤儿大年。为了抚养大年,梅嫂在艰难困苦的窘境中毅然将小女儿送人。后来大年的亲生母亲过来寻子,深明大义的梅嫂把孩子归还。18年后,梅嫂小女儿在亲情的召唤下,从恨母到怨母,最终认母。全家人消除误会,欢聚团圆。
自编自演
演出人员也是“滴滴呱呱”的当地居民。导演于建福说,除了两个小演员是从华漕学校沪剧班借来的外,其他人都是居民自发组建的新虹民乐沪剧团的成员,清一色的沪剧爱好者。这些演员的认真劲儿给导演留下深刻印象。两个多月来,一帮子人天天“泡”在戏里。早上排练,下午排练,4点半赶回去接孙辈放学,赶紧烧饭吃饭,扒口饭洗好碗又赶紧跑去排练。女主角张金英早上五点半起来就一边干家务活一边背台词,“就怕我凶”,于建福笑着说,“忘词了我要骂的。”张金英为了排这台戏,两个月瘦了十多斤,“减肥”效果非常明显。
首演满座
昨晚的首演,新虹街道文化中心剧场400多个座位坐得“扑扑满”。演到梅嫂因家境艰难将小女儿送人,分别时,梅嫂肝肠寸断,台下观众开始悄悄地抹眼泪;演到大年跪在义母灵前倾诉思念之情时,台下观众又开始抹眼泪。剧场里的戏词悠悠地飘出来,剧场外面的保安大叔跟着曲调哼哼起来。
朱墨均说,《板桥霜》将在新虹街道连演4场,随后到闵行区街镇巡演。“只要老百姓喜欢,就一直演下去。”
本报记者 鲁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