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特殊日记的作者名为王寒碧,出生于松江,在上海市区的一所中学工作。身处乱世,他悉心将报章简报和自己的所闻所感留存于一本从学校领得的《学校备忘录》中。数十年前,一位老人找到松江区博物馆,将收藏在家中的这本珍贵日记捐赠给国家,希望让更多后人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
在日记中,他心系家乡,剪下报纸上不少关于松江情况的报道。如用黑框突出“松江”二字的战况:“此间自二日被敌机轰炸后,四日上午又有敌方重轰炸机四架两次来袭,在米市渡落重磅炸弹三枚,毁码头一部”;也有加粗黑体字突出“松江红分会继续努力工作”的抗战实录:“松江红分会救护队不避危险,连日从事救护工作,本月二日,松江红分会亦遭轰炸,但对于救护事业,非但不稍退避,仍旧迈进不已……急速筹设松江救伤医院,继续从事救护受伤兵民。”
除了简报,他还在每篇日记的第一部分摘要时事,记录当天的抗战时事;如遇重要信息,则采用剪报形式,记录国内外各界对日寇的态度等,或援引中外报刊,描述被日机滥施轰炸后,松江闹市成墟、横尸瓦砾、一片焦土的惨状,揭露日寇上演的一幕幕奸淫掳掠的丑剧。
通过日记,后人得以确知,遭受日寇重创后,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展开了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救援。有本市各界组织的抗敌后援会联合起来救助难民;有法籍神父率领救世军,营救难民;有松江旅沪同乡会,积极筹款救济避难同乡;有医科专家,免费为难民诊治;有游击队和壮丁武装,保护难民并奋力抗击日寇。这些组织和个人,无不是怀着拳拳爱国之心,合力救助同胞。映射出作者内心那与大家齐心协力,战胜日寇,建设更美家园的坚定信念。
同时,他也在日记中流露出心忧松江家人的焦急心情,因为战事纷乱,他还立下了遗嘱,以防不测。日记中对亲友流离失所四处避难的艰难经历也有反映,如:“士梅冒险救双亲 雨后初晴,朱士梅携其父母自松抵沪,冒险行事,不知而行,路上虽经阻碍,然奋勇直前,卒达目的,士梅之勇,于此可见,我真不如也……”据了解,这本日记时间脉络清晰,记叙详略兼备,是一部真实的抗战日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报记者 孙云 通讯员 居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