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导弹之叔”萧卡的风云历程(3)
陈正卿
■ 当年大场总装厂的“运十”飞机  
  ◆ 陈正卿

  会场里的人都惊呆了,有同志当场哭出声来。萧卡也禁不住热泪长流。他知道,国家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下了这样大的决心来搞导弹,中央和市委是多么急切地等着好消息啊。想不到在这关键时刻,竟出了这么大的事故,叫他怎么向上级和全体研制人员交代?

  然而,萧卡毕竟是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指挥员,一种久经磨砺的冷静警醒了他。只见他一挥手,说:“全体到现场!”整个现场愁云笼罩。然而,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发现焊穿部位不长也不深,似乎可以挽救。萧卡决定就地召开现场会,稳定大家的情绪。所有发言的人都是噙着泪花,表示在最后两个月内,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成任务。萧卡代表局领导宣布,这次事故不处分任何人,关键是吸取教训,严明工作纪律,今后对焊接温度一定要有专人调试。他还决定,焊坏的三舱立刻报废,不留隐患,拍成照片贴在厂区,以示警戒。

  1964年12月20日,上海第一批导弹完成总装,各种测试完全合格,比市委要求的期限提早11天。中央军委将这批导弹命名为“红旗一号”。萧卡知道,市委在年初之所以严令导弹研制必须当年成功,是因为同年10月中国的首颗原子弹也将试爆。第二年11月末的一天,一列神秘军列由解放军武装押运,直驶大西北巴丹吉林大沙漠,空军将在那里进行导弹实弹打靶。“红旗一号”导弹连射3发,有2发击中靶心,完全达到实弹试验的要求。周总理在中央专委会议上,充分肯定了上海作出的贡献,说值得全国学习。继“红旗一号”成功后,上海又研制出了二号、三号等各类导弹,后经中央军委决定,统一编入东风系列。

  动乱年代复出,领衔“运十”工程

  1966年,萧卡正按中央和市委部署,奔走在贵州大山里建设新的导弹研制基地,突然间,狂飙勃起般的“文化大革命”将他打翻在地。他这个“走资派”,从贵州经北京,一路被批斗回到上海,不但戴高帽子、喷气式罚跪,还挨了一榔头险些被打死。回到机关蹲黑屋,仍没完没了地写交代、挨批斗。实在挖不出什么了,就送到奉贤海边干校劳动改造,一折腾就是六年!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中央着手解放老干部,又给了萧卡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机遇。早在1970年8月,毛泽东在上海时就曾问过:你们能不能造大飞机?周总理和叶剑英等领导研究后,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上海。上海决定将龙华5703厂改建为总装厂,虹口汽车附件厂改建为航空发动机厂,组织队伍研制大飞机。

  谁来负责挑重担?有人想起了萧卡。萧卡主持导弹研制曾得到中央的肯定,对科技尖端攻关有经验。于是有人发话:“萧卡还有什么问题,到现在还没解放?”萧卡本来历史清楚,自延安入党,从没被捕过,到新四军后一直在部队。于是,他很快走出了干校。到任后,他做了调查研究,认为大飞机是高科技项目,一定要有严格的设计、试制程序,质量是第一位的,总装必须集中搞“正规军”作战,不能沿袭“草棚里飞出金凤凰”那一套。然而,另一些“新干部”不同意,仍坚持要“发动群众大家搞”,甚至还要把部分项目照顾“小兄弟”。从1972年底到第二年春节后,争执不休无法达成一致,而时间又很紧迫,萧卡决定去找市领导和工交组负责人反映情况。

  萧卡一口气写了3份报告,坦率地谈了他的观点:没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大飞机上不了天!报告寄出后不久,引来了不少指责,说他“对新生事物缺乏感情”,甚至有人说是“搞阴谋”。萧卡生性倔犟,虽陷入孤立,仍声明“只服从真理”,依据科学道理,逐条反驳对方。

  实际上,当时的市领导已经决定,“708”工程指挥部属机电一局管,局副书记当主任,局常委当副主任,萧卡仅是“五把手”,管管材料和协作、配套。但在这个班子里,从上到下都知道,真正懂行的是“老萧”。萧卡也只得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只要是他职权范围内的,尽心尽责去做。出席北京的会议,联系外省市的协作,他仅带着一两个能理解他的年轻人到处奔波。

  制造大飞机,在那个年代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心愿。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第一线工人,都在不分昼夜地奋战。1973年设计进入打样阶段,两年内全部设计图纸完成。与此同时,新的大场总装厂建成。又一年后,被命名为“运十(01架)”的机身从龙华运到大场总装;随后于7月间,用28节车皮专列,运到陕西耀县国家飞机研究所做静力等一系列试验,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萧卡说,尽管那是在“文革”动乱的年代,但从北京三机部调来的设计人员,都是航空战线第一流的专家,上海各厂抽调的技术工人也都是最强的,所以取得那些成绩也是正常的。

  就在这个时候,北京传来了“四人帮”被抓的消息,中央派来的工作组改组了上海市领导班子。新市委书记林乎加找萧卡到延安饭店谈话,让他全面负责大飞机工作。很快,市委就任命他为上海飞机制造厂厂长、市708办公室主任、市航空办公室主任,萧卡名正言顺地成了大飞机项目的领军人物。

  萧卡深知,被动乱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他抓住“大飞机上了天会不会掉下来”这个课题,让全厂上下展开调查、讨论,又花两年时间对原有的14万幅图纸重新一张张做了审定,然后归纳出20多项重大问题、100多项各类问题,都限期落实处理。这时国家经济也开始好转,进口了一批外国先进设备,如电子拉力试验机、金相显微镜等。“运十”前前后后进行了163项试验。1978年11月,又到陕西耀县进行最关键的全机结构性试验。试验现场气氛紧张到极点,几乎听得到喘气声。突然一声巨响,机翼在预定部位断裂,全场欢声雷动。这意味着试验的最后一道关口闯过了!萧卡为此赋诗:“一夜不曾睡好,只待今日分晓。千目睽睽攒动,砰隆一声捷报。”

  1980年9月26日,在经过几次滑行试验后,“运十”终于迎来了正式试飞。萧卡虽已调往市委任秘书长,但他作为该项目负责人,还是担任首飞押机人登上了飞机。中国首席试飞员王金大担当“运十”试飞员。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飞机飞上蓝天,以1350米高度、每小时310公里速度,绕行28分钟以后,又平稳地降落。萧卡说,猛一启动时有些震感,但很快就平稳了。乘坐亲自领导研制的中国第一架大飞机,首次翱翔在祖国的蓝天,终于实现了他以工业报效祖国的人生愿望!

  接着,“运十”又进行了多次不同区域的飞行,北京、哈尔滨、海南岛、乌鲁木齐、拉萨等地,都取得了成功。萧卡说:“尽管后来因各种原因大飞机没有投产,但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很珍贵的。”

  萧卡于2015年2月8日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6岁。这位脱下军装就投身工业建设的老人,是新中国工业从诞生、发展到强大的最好见证人。他的名字和业绩,将被载入上海史册,永世流芳。

  (摘自《上海滩》2015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2015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06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8版:家装专版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上市公司/金市汇市
   第B12版:大数据分析/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14版:互联网金融/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样本/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C04版:专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现场
   第C06版:活动/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8版:资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10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C12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导弹之叔”萧卡的风云历程(3)
苏州河,黎明来敲门
二十四个比利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C15“导弹之叔”萧卡的风云历程(3) 2015-08-01 2 2015年08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