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一直感觉一般。虽然也颇喜欢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但总体上对他不甚了了。相比之下,同为意大利作曲家,我更推崇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威尔第,以及用“罗马三部曲”展现了古罗马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雷斯匹基。直到前不久读了意大利作家斯卡尔帕以维瓦尔第和孤女乐团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圣母悼歌》,才对这位被称为“红发神父”的作曲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维瓦尔第出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父是圣马可大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他从小随父亲学习小提琴。1693年9月,15岁的维瓦尔第开始接受神职训练,25岁时成为神父。当时的威尼斯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港口,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然而,色情业也异常泛滥,妓女的人数超过了贵族妇女、修女和女性公民的总和。色情猖獗带来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大量孤儿和弃婴的出现。为了让这些孤儿和弃婴将来能有一技之长立足社会,当地的宗教团体和社会机构开办了一些兼具收容和技艺训练的慈善组织,专门接收私生女和孤女的皮耶塔学校便是其中之一。1713年,35岁的维瓦尔第来到皮耶塔学校担任小提琴教师。他在皮耶塔学校14年间所训练出的孤女乐团,具有极高的水准;同时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作品,他每月谱写两部或两部以上的协奏曲供这支孤女乐团演出。维瓦尔第一生写下的455首协奏曲,大部分是在皮耶塔首演的。
《圣母悼歌》以诗意生动、富于思辩色彩的文笔,描写了“红发神父”维瓦尔第与孤女乐团的故事。小说中的维瓦尔第对自己的神父角色很不自信,他向天主坦白,自己是一个坏神父,布道时的声音绵软无力,不会劝诫。然而,在作曲、在辅导孤女乐团时,他却是一个激情洋溢的音乐家和循循善诱的优秀教师。在排练《四季》时,面对那群从未走出修道院、没有感受过大自然四季更替的女孩子,他启发她们想象乡间春天的来临,鼓励她们用琴弦让燕子欢叫起来。于是,女孩们在他的音乐中看见了春天的小溪在涓涓流淌;转瞬间,雷鸣电闪,暴雨大作;雨过天晴,鸟儿们又唱起了欢乐的歌;午饭后,牧羊人在草堆上歇息,一旁的牧羊犬发出了低低的吠声;太阳落山前,男人和女人们跳起了狂欢的舞蹈……维瓦尔第的音乐和他的开导,让孤女们的天性苏醒了,她们开始渴望春天、渴望自然,也在心里开始萌发爱的种子。维瓦尔第与乐团最好的小提琴手切齐丽娅产生了暧昧的情愫,他提出:今后他创作的所有小提琴作品都由她来首演,作为交换条件,她一辈子不能结婚。切齐丽娅拒绝了,并远走他乡,因为她已明白:“我不可以用自己的幸福去交换我名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