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一种医疗理念——“上医治未病”。用现代医学概念进行解释,就是指“一级预防”,即在没发病的时候就去防病,从源头上对多重疾病风险因素进行预防。对于心血管疾病,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用专业医学术语来解释,心血管疾病从广义上讲是指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生命的“第一杀手”,也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主要有七大风险因素:50岁以上或女性绝经期后、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病史、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血脂异常)。如果一个人存在≥3项心血管风险因素,那么可能属于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积极做好一级预防的工作。
吴宗贵教授提醒,平时要注意从两方面进行预防,一方面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药物干预,服药应遵医嘱。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从饮食上要控制高脂肪食物及大量甜食的摄入,避免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生;其次要戒烟,建立良好的作息规律,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及适量的体育运动锻炼等。
另一种方式是药物预防。全球多份心血管指南一致推荐:按医嘱坚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且安全性高。吴宗贵教授强调患者依从性的重要作用,心血管病患者只有坚持长期规范用药,才能持久有效获益。 虞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