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李克强总理在天津泰达医院看望伤者时,遇到记者提问。总理停下脚步说,参加施救的现役和非现役消防人员都受过培训,他们明知火场有危险,但把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的牺牲让我们痛心。他们都是英雄,英雄没有“编外”!他们到现场,明知有危险,还是疏散了40多人。
在“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消防员的英勇与牺牲,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消防救援是个极其复杂而危险的过程。以“8·12”为例,在那个漆黑而危急的夜晚,究竟什么是最佳方案,确实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如果十分清楚起火堆场的物资性质,知道什么地方有人、什么地方无人,自然可以有更好的救援方法,科学救援的意义也就是在这里。但是,在那个火光冲天的一刹那,很难很合理地作出这样的判断。
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起火之初,事实上并无法判断燃烧的是什么东西。这里有几个细节。首先,当天晚上起火之后的报警,报的是普通火警,与诸如化工厂起火、化学物品起火不一样,消防人员冲向火场时,并没有任何人告知那里有什么东西。其次,货场堆物庞大而复杂,堆放的货物有各种不同特性,既有普通的货物如轿车等,也有特殊危险品货物,起火的是什么货物在最初的黑夜中并无法判断。第三,绝大部分货物都是集装箱货物,黑夜里从外表根本无法判断里面的货物性质,即使在今天,5天过去了,调查清楚里面的货物,还是处在一个过程当中。
在那个夜晚,在堆场上的货物十分复杂、难以分辨各类货物性质、特别是在起火现场还有人员的情况下,消防员的选择就十分小了,甚至是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向火场冲去。所谓“最伟大的逆行”,意义也就在这里。当别人可以向后撤退的时候,他们必须朝前冲去。试想一下,在对货场情况无法作出准确判断的情况下,面对熊熊烈火和大量物资、人员,消防员还有什么可以更多选择的吗?
我的一位消防专家朋友,上海消防总队原参谋长陈寒根,我曾经在最寒冷的冬夜,和他一起在战斗值班室值班,在午夜过后一起奔向火场。在最紧张的时刻、最危险的地方,他曾经跟我说过:“干消防,往前冲,这是没有选择的!”
火场如同战场。从事后的总结来说,它理应有合理的、最好的作战方案的运用,但是在实际上,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合理与否,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的判断。战场上即使是“完美”的胜利,甚至都是以混乱而开始的。
二战中太平洋上最著名的战例,莫过于中途岛海战。它一举击沉了日本最主要的4艘航空母舰,日本从此失去了太平洋上战略主动权,日益走向失败。但是在辉煌战役的开始阶段,美国人的部署充满了一连串的混乱与不合理。交战之初美国人情急之中不分先后,派出了自己航母上的战机匆匆忙忙冲向日本战舰。领头的是一大批用于对付战列舰的鱼雷机,去对付日本的航空母舰,从战术安排上讲非常不合理,结果还没飞到日本航母上空,就被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全部击落,造成巨大损失。事发至此,完全是一个乱象。但是这个不合理的开始,遇到了幸运的转折。日本人在忙于击落美机时失去了对自己战舰的掩护,当真正用于轰炸航母的美军俯冲轰炸机赶到现场时,非常巧合,日本航空母舰上没有任何空中掩护,使得美军轻松地将4艘日本最重要的航母一举全部击沉,取得了战略上的完胜。战场上的不合理与合理,瞬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或许这就是现实的真实,可以有最好的部署,但是很难有尽善尽美,能做的就是总结经验,力争做得更好。从经验的总结来讲,“8·12”之夜也是如此,确实有很多可以分析和完善之处,但是在最紧急的时刻,确实也很难完全做到用最合理、最理想的方法。
“8·12”血的教训极其惨痛,必须牢牢记取。这起事故涉及到的失职渎职和违法违章行为,一定要彻查追责,依法严格追责、严厉问责、严肃查处,对涉及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违法违规的,要一究到底,坚决处理,绝不姑息。
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是,虽然在“8·12”这场血与火的战斗中,参战的既有现役的消防战士又有企业的消防职工,但是无论他们所处的位置何在,他们的职责与英勇,一点没有不同!他们都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洒向了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这样一种精神,是永远值得铭记和钦佩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这样的英雄没有“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