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守墓人
衡南县花桥镇竹镇村清远组的谢治义老人是去年新发现的老兵。义工们追寻线索去探访时,老人已经93岁,耳朵几乎失聪,沟通困难。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大家了解到老人曾经是衡阳保卫战国民党第10军预10师28团3营通信排通信班班长,在战争中他的右腿负伤,后来辗转突围脱险。
就在村子里,谢老家西北面,有一座被草木覆盖的土坟,这里合葬着谢治义的13位从衡阳保卫战中脱险却在后来的冲突中身亡的战友。谢治义留在花桥守坟,这一陪就是70多年。每年清明老人都会拄着拐杖,蹒跚着来到这个拱形土堆前,默默伫立,祭奠逝去的同伴,追忆昔日时光。
谢治义祖籍浙江丽水,上世纪60年代曾与浙江的亲戚辗转取得联系,后因地址变更再次失联。“有生之年能与浙江丽水的亲人见上一面”,是他的愿望。去年,在义工、民政等多方帮助下,谢治义的老兵身份得以确认,基本补助送到老人手上。在湖南、浙江媒体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他的亲人,他的二哥和一个弟弟都还健在,但老人们都已年迈,听力也有严重障碍,相认相见并非易事。
生活上的困难
相对来说,谢治义老人还是幸运的,很多老兵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亲人也不在身边。
谢晖介绍,湖南境内的老兵主要由“湖南老兵之家”统筹寻访、服务。这些年,在衡阳境内发现的老兵约有80人,目前还有57人健在,其中参加过衡阳保卫战并留在衡阳的仅2人,“这些老兵平均年龄已经92岁了,每年都有人离开。”
这些老兵的现状并不乐观,他们有的因战争落下伤病残疾,有的离乡背井生活拮据,有的因经历和历史原因无人赡养……
这些年,当地对不在册老兵的寻访也一直没有停止。“一旦有消息、线索,志愿者就会与相关部门的同事实地探访,解细节,确认老兵身份。一旦确认,老兵作为帮扶对象每个月可以获得500元的生活补贴。”谢晖介绍。
精神上的遗憾
“相对老人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谢晖说,一旦老兵遇到具体困难,义工队会想办法通过社会募集等方式帮老人解决难题,“有时候也就是装个热水器解决洗澡问题之类的小事,但对老兵来说,却实实在在能改善生活。”
不过,在谢晖看来,精神上的遗憾才是老兵心中难以言说的痛苦。“我很熟悉的一个老兵,身体还算硬朗,战乱时参军离家,战后一路漂泊,终于在几年前找回衡阳老家,但家人却不愿接受他的回归。”谢晖想起不久前为老兵庆生,许多志愿者都参加了活动,但亲人最终都没有来。他知道,再热闹的场面,也难以弥补老兵心中的遗憾。
对老兵的关爱并不是一点补助、一份名单、一次慰问就能完成的。仅仅是老兵身份的认定、老兵经历的口述实录,都需要志愿者们一次次耐心地陪伴、悉心地从只字片语的记忆碎片中慢慢拼出完整的画面。“所以有时候看来似乎这些年社会对老兵的关注更多更高了,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帮助老兵解决困难,帮助后人整理历史的投入还不够。”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