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剧《权力的游戏》当红明星、英国戏剧《战马》主演基特·哈灵顿,在14岁的时候看了一出戏。从此,这位英王查理二世的嫡系后裔,年纪轻轻,就决定投身表演。这出戏,名为《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鼻祖。这出戏,表面上看,就是两个流浪汉,在等“戈多”——他(抑或她、它)是什么,都不知道。戈多(Godot),英语世界里解读为“上帝”(God);台湾果陀剧社表示,Godot是梵文里“希望”的意思。台湾人把Godot音译为“果陀”。在戏剧史上,《等待戈多》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反映了二战之后,西欧普遍存在的在绝望中等待希望的精神状态。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还与身边那个半生不熟的人,在一起,等。悲观主义的人,觉得最终等来的是死亡。乐观主义的人,觉得最终总能等来希望。但是,无论该剧被排演成何种版本,“在漫长的过程中,怎么等法”,考验的就是导演的高下。最庸常的,就是呈现出“等待的无聊与无奈”——这也是人生常态的如实反映。因此,在看这样庸常版的过程中昏睡过去,也是常态,无可厚非。在观看欧美导演如实照搬原作的时候,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对一般观众而言,絮絮叨叨且前言不搭后语的台词,更会增加一层理解障碍。
台湾传奇剧场版《等待戈多》,一反常态。有着深厚京剧功底的吴兴国,拉上好友、台湾戏剧大师金士杰,一同“玩”了起来。他们把两个流浪汉的状态,设计成一个老生、一个丑角,在戏剧的框架下融入了京剧元素,状况就有趣了起来。反正不是现实主义,身穿丐帮服装的“哭哭”和“啼啼”,会亮出一个放大镜,会在台词里说到“我给你2000美元”,还会因为无聊而“玩”“互相对骂”。然后,其中一个指着另外一个说了一连串:“傻瓜”、“低能”之后,冒出一句“剧评家!”全场傻了几秒,然后爆笑。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还挺能来事儿,一会儿上蹿下跳、一会儿左拥右抱;一会儿情同手足,一会儿愤世嫉俗。虽然是在戏剧舞台上演出戏曲角儿,所以没有锣鼓,但是毫不妨碍他们不时摆出功架。满台这个热闹呀,两人丝毫不消停。这是目前,在中国上演过,最“好看”的《等待戈多》。
无论悲观还是乐观,从物理上而言,人生的结局都一样。起点与终点之间,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等待,在所难免。等待的时候,无聊、无奈其实也都是煎熬。还不如热热闹闹地粉墨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