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彼此很好相认,饮食习惯,个人气质,交友特点,似多有共同之处。他们仿佛与庸常的烟火气隔着一层。其实,老师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念中学时,妈妈差一点叫我在她的班级里读书。老师妈妈,这哪里受得了。于是转去另一所离家远的中学,结果,班主任又是父母的朋友。辗转念过几所学校,即使父母不熟的,自己的任课老师或是班主任,也绝对叫得出父母大人的名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时候多来往的,不脱老师子弟。那种“看不见的大院氛围”,使我们对老师的认识,可比一般人要全面深刻得多。
“自己做!不要来烦我。”在学校的育人工作想必耗尽了体力,做老师的父母,回家多半连话也不想多说。期末考试的成绩单也多是我们主动“上奏”。表扬是不轻易有的,他们的兴奋目光永远只盯视自己教的杰出分子。吃醋,在我们这些“师二代”那里,那不是啥稀奇事。父母的晚餐,多在交流那几个得意洋洋的名字。
老师的子女们,很奇怪地分成两种。成绩极好的和成绩极差的。似少见中间状态。那成绩好的,云淡风清,和父母绝无瓜葛的模样,鹤立鸡群,最恨谁说他是哪个老师的孩子。成绩差的,多半憨厚老实,一付不怨天怨地的神情。
“到底是某某某的孩子啊!”——老师妈妈们很享受人们对于这种优质基因的充分肯定。声言“从来不管他!”而对于那些负了众望、分数有辱门第的差二代,倒也从不见老师爸妈捶胸顿足,歇斯底里。“自己的孩子反而是教不好的。”——听得的,是他们相似的感叹。
所谓耳濡目染,身传言教。教师这一行的福利之一,大概就是这对自己子女的品行熏染。不教而教,优良自现。当初那些老师的“差二代”,也仅仅局限于在学校成绩欠佳,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多半出色,并有隔代“返祖”的现象——第三代是个神童。遗传是奇奇怪怪的。
做老师的子女是幸福的。社会对他们父母的尊爱敬重很自然地移情到他们身上。就像不少朋友明确孩子找婚姻对象,“最好父母是做老师的。”还有一层幸福的意思是,即使父母退休,年老,他们却还是习惯上课。在家里,哪怕只有你一个人。关于教育,阅读,时尚,养生,对社会新习俗的判断,他们终身都有着学习的热情与传授的热情。
你是他们的孩子。你又终身是他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