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治理黑水沟就该百姓说了算
潘洪其
  潘洪其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对外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指南》明确规定,60%的老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老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还将会同环保部等部门建立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定期发布信息,接受公众举报。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普通百姓对环境质量最有切身感受,对环境质量的变化也最敏感,因此对环境治理工作最有评判权。如本报日前报道,曾经空气清新、河流清澈的合庆镇和许浦村,如今环境脏乱、水体黑臭,当地居民苦不堪言,期盼在政府主导整治之下,早日看到环境根本改观。

  这次住建部会同环保部等部门制定《指南》,明确黑臭水体主要针对感官性指标,老百姓不需要任何技术手段就能判断,要让老百姓在黑臭水体筛查、治理、评价等全过程参与,监督地方政府对黑臭水体整治的成效,保障居民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是城市环境治理观念的显著变化,体现了城市环境治理“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的原则,体现了普通百姓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值得赞许。

  以往,我们在环境治理上走过“唯数据论”的弯路,职能部门发布的环境检测数据,不是“合格”就是“优良”。明明老百姓看到的多是灰蒙蒙的一片天,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却显示“本月蓝天数已达标”;明明老百姓家里的自来水浑浊不清,有关部门检测结果却显示“水质良好”。现在,从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再到此次住建部、环保部等制定的《指南》,都明确将环境治理评价、考核与老百姓的感觉、感受直接挂钩。这就是说,百姓的感觉不会总有问题,百姓不会被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所欺骗,如果百姓没有看到青山绿水,没有呼吸到新鲜空气,职能部门的检测数据再好看也是白搭,职能部门把工作成绩吹破天也是白搭。

  有了环境治理观念的变化,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科学严谨,避免“百姓说了算”变味走样。《指南》规定,60%的老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老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这里的60%和90%都是抽样调查的比例,“原则上每个水体的调查问卷有效数量不少于100份”。黑臭水体影响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商户少则几千上万,多则几万十几万,假如只发放100份问卷,调查的“门槛”越低,人为操作的空间就越大,民意的真实性可能就要打折扣。

  鉴于此,应大幅提高调查问卷的有效数量,扩大民意调查的范围和代表性,既要在排查识别阶段全面听取“认为是黑臭水体”的声音,也要在效果评估阶段全面听取“不满意”的声音,确保60%和90%都是货真价实的民意体现,而不是选择性听取民意的结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阅读/连载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08版:广告
治理黑水沟就该百姓说了算
再见,梅威瑟
生态文明,让理念变成现实
全科教师
抓阄的“无奈”
机器人考验媒体人的玻璃心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治理黑水沟就该百姓说了算 2015-09-14 2 2015年09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