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一瞬间,可是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却是漫长的岁月。70多年前,我还是新四军里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人,如今已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
“往事依稀浑似梦”。抗日战争年代的许多往事,似乎都很遥远了,但有些事我却是清晰地件件牢记在心头。最使我难忘的是,在抗日根据地里,与老乡亲密相处的情景。
那时候,我们真是一刻也离不开老乡。我们住的是老乡的房子,吃的是老乡送来的小米,穿的是用老乡种的棉花织成的土布,连脚上的鞋子也都是老大娘做了送来的。可以说,他们几乎拿出了所有的一切。要知道,战争年代老乡们的日子也相当穷困。
我所在的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是范长江,夫妇俩就住在一户贫农家里。这户贫农生活比较困难。范长江的夫人沈谱看到这家主妇的衣服相当破了,沈谱想给她补,但主人拿不出补衣服的布,沈谱就扯下自己衬衣的袖子,把衣服补好。逢到过节单位里打牙祭改善生活,沈谱就去盛一碗好菜,送给房东夫妇。逢到天气特别冷的时候,房主人就搬出当地十分稀缺的木炭,把范长江夫妇住的房间,烧得暖暖和和。
有一段时间,我在新四军二师抗大八分校学习。学校的各个班都是分开居住的。我所在的班住地附近有一户农民,儿子在前方牺牲了,留下的老大娘成了我们全班人的“母亲”,有什么缝缝补补的,全送到她处。说来惭愧,我们连洗个热水澡,也要打扰她老人家,由她烧一锅热水,让全班同学一个个轮着洗个痛快澡。
每当夜晚,部队集合出发,准备迎接战斗。我经常看到,在朦胧的夜色里,大路上行进着两支队伍,一支是新四军作战部队,另一支是浩浩荡荡的农民支前队伍,抬着担架的,驾着大车的,形形色色……有一位将军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老乡们的大车推出来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经常遇到的是日寇大扫荡。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就在长江边上,更是日本侵略军的眼中钉。反扫荡战斗打响了,村村都行动了起来,抗击来犯之敌。有一年,日本人采取“铁壁合围”战术,在四乡筑起篱笆,企图把新四军分割消灭。根据地政府就动员四乡农民,在夜间奋起拆篱笆。成千上万的农民扛着各式工具,一夜间就把日伪军费尽心机筑起的围墙,拆个精光。
抗战中期,新四军军部从苏北转移到苏皖接壤的盱眙县和天长县农村。我永远不会忘记1945年8月14日下午,传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的特大喜讯,军部附近的几个村子都沸腾了,我们热烈地互相拥抱,把军帽抛到半空,同志们大声地唱着歌。老乡们也都乐得跟什么似的,军民同庆胜利,整个通宵都在狂欢中度过。
斗转星移,70年风风雨雨过去了。我这个新四军老兵,不知怎么地仍不时回忆起抗日战争年月的件件往事,尤其怀念当年那种与民共甘苦、军民鱼水情的愉快生活。70多年前,我住过的村子叫葛家巷,是个不小的庄子。我真想有机会旧地重游,去看看那里的乡亲们,如今他们该过上好日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