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篇载: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鲁国大夫,三桓之一。子服景伯,鲁国大夫。宫,古代房屋通称,宫墙即房屋围墙。仞,古代长度单位,具体长度说法不一,多认为八尺为一仞。官,指官舍,官府办事之处;此章比喻,言其建筑雄伟、重要。或,一解为副词,可能、也许;一解为助词,无义,本文取后者。夫子,前者指孔子,后者指叔孙武叔。
用现代汉语复述此章:叔孙武叔在朝廷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更优秀。”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院墙作比喻,我端木赐的院墙到肩膀这么高,谁都能察看到里边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院墙有好几丈高,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里边宗庙之堂皇、众多房屋之充实。能找到老师大门的人太少了。叔孙先生那样说,不也是恰当的吗?”
子贡列孔门“言语”科,但其实他的“德行”“政事”(先进篇)均属一流。另外,他还有一项特长,“货殖”,且“亿则屡中”(先进篇),做买卖能掌握行情,大获其利。故子贡德才兼备,人们看重他再正常不过。可是,叔孙说他超过孔子,他是断然反对的。以他的为人准则揣测,其内心会极不舒服,对叔孙不会有好的评价。
仔细分析子贡的一段话,有以下四点可说。其一,自己的学问、德才不能与老师相提并论。自己是局促浅显,一望可知,他人很容易了解;老师是博大精深,难见其实,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对孔子思想作出非同凡响的高度评价,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奠定基础,子贡位居首功之列。
其二,比喻非常精彩,语言十分漂亮。“赐之墙也及肩”与“夫子之墙数仞”对比,显低与高、小与大、浅与深之别。“室家”与“宗庙”“百官”对比,显少与多、粗与精、卑与贵之差。整段话形象、生动,亦深刻,极具说服力。后世称师门为“宫墙”“门墙”,本此。
其三,通过宪问篇“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一章,可见子服景伯怀有正义感,与孔子及孔门弟子关系很好。基于此,子贡对子服景伯说话对态度友好,有礼有节,给足对方面子,如称与子服景伯同朝为官的叔孙为“夫子”。
其四,“夫子之云,不亦宜乎”一语,客气之下,实则暗含讥讽:叔孙于孔学是门外汉,根本不懂;无知者才会说出不知天高地厚的话。可以确定,子贡内心看不起抬举自己、贬低老师的叔孙。
从前文《“仲尼焉学”》起,此章及后面几章所记,都是孔子死后的事情。内容关乎孔子同时代人对孔子的认识、评价,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