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举国欢庆共和国华诞之际,我就想起守护在国境线上的戍边卫士。
这是一个盛夏的清晨,我和调研组的同志,在驻地边防连宿营一夜后,从上海至霍尔果斯的312国道终点4818公里处出发,沿着中哈边境蜿蜒崎岖的山道行驶,不时从山谷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远远望去,那急湍的河流,像一条白练从山涧飘荡。约2小时行程,我们到了阿拉马力边防连。标语“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映入眼帘,营区有一红褐色花岗岩雕塑,像翻开的书本,镌刻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歌谱和歌词。特殊的环境告诉我们,当年这首唱遍大江南北经典红歌在这里诞生。指导员张立强把我们安顿后,领着大家到一栋砖砌、古朴的老平房参观连史馆。
“阿拉马力是什么意思?”我问道。张指导员说“这是突厥语,意为产苹果的地方。这里,地处天山山脉的卡拉乔克山,山顶长年被积雪覆盖。每年的十月,大雪就封山了。山脚下是条界河——河霍尔果斯河,河的对岸是哈萨克斯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进驻边境农庄和牧场,从事生产活动。随后,在中苏边境一带建立了国有农场,作为国防屏障。为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不受侵犯,党中央决定在边防一线建立边防站。阿拉马力边防站由步兵师的连职干部高立业担任第一任站长(后改任连长)。那年8月1日,高立业奉命率10名公安战士,牵着三峰骆驼,背着一口铁锅,携带两把铁锹及生活用品,从霍城县徒步两天一夜,来到这荒无人烟的雪山,挖土窝,搭帐篷,扎下营寨。官兵们巡逻,靠两条腿爬雪山,趟冰河。当地的牧民曾提醒过老站长,“这种地方不是人呆的,冬天不被冻死,就会被狼叼走。”连史馆里,至今还陈列着铁锅、驼鞍、马灯、镐头、铁锹等当年用过的实物。“三峰骆驼一口锅,两把铁锹住地窝”,这是第一代戍边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野云万里无城廓,雨雪纷纷连大漠。建站不久,伊犁军分区政治部派了一位宣传干事,进入茫茫雪山,下连蹲点。他叫李之金,四川资阳人,1937年生,1953年入伍。这次下连,他与边防战士同吃、同住,一起巡逻、站岗放哨。在这些日子里,李之金注意观察连队张贴的标语、口号,常听到战友们念叨“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祖国要我守边卡,石头缝中把根扎”,“没有走不了的路,没有守不住的防”……他都一一记录下来。已有多年新疆生活经历,并且爱好文艺的李之金,来了创作灵感。他怀着豪迈激越的心情,把战士们一句句朴实无华、真情流露的语言,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作词谱曲,一首经典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就此诞生了!这首歌先在边关哨卡、边防站传唱,1964年军分区推荐参加新疆军区演唱。同年11月27日,进京汇报演出,荣获一等奖。演出队分别受到周恩来总理、叶剑英元帅的亲切接见。叶剑英元帅还指示“这首歌要在全军唱响”!当年周总理、叶剑英元帅接见演出队的老照片成为珍贵史料,陈列在连史馆里。
我打听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李之金的近况。张指导员说:李之金是我们的老首长,他最后是在伊犁军分区政委岗位上退下来的。已有八十来岁了,在大连干休所居住。铁打的营门,流水的兵。每年新兵下连,都要组织参观连史馆,教唱这首歌。尽管连队官兵一茬换一茬,但听党话、跟党走、扎根边疆、报效国家的军魂没有变,而且融入戍边人的血液、灵魂,与巍峨雄浑的大山熔铸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