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民晚报》刊登了《“二年取本金”变“女儿八十一岁才能取”》一文,报道了某保险公司业务员为了推销产品,将长期的分红保险包装成短期的“理财产品”出售,造成许多老年人因此投入巨资“误买”的结果。
其实,此类事件已屡屡发生,那么为什么还会不断有人“中招”呢?先不说保险业务员是否有欺骗行为,单是那复杂的合同就非一般人能看懂。如果非专业人士,不要说缺乏金融知识的中老年人,就算年轻人对这云里雾里的保险合同也是似懂非懂。再加上现在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普通人犹如雾里看花,很难分辨清楚。
就像人们遇到法律问题要问专业的律师一样,购买数额较大的金融产品,也应该有专业的金融理财师可以咨询。现在可以咨询法律问题的地方很多,找社区司法所、找律师事务所,或拨打专门的法律咨询电话等,许多法律咨询电话还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免费咨询。那么,当我们购买金融产品遇到困惑时,是否有一条“金融热线”可打,可以帮助市民把把关呢?
同时,相关部门设立的这个咨询电话也可以从市民来电中发现问题,并对相应商业机构的违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监管。
当然,如果像法律咨询那样,金融咨询也能下沉到社区,或是像有些社区开设的“法律夜门诊”那样,请一些熟悉金融业务的专业工作者、或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定期来社区答疑解惑,那就更方便市民了,而且居民可以当面请教,效果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