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今年五月曾有报道:英国威廉王子的凯特王妃生下宝宝不到十个小时就穿着裙子,脚踩高跟鞋,站在风中会见公众……不少好事者发问:难道她不用“坐月子”吗?据说在西方国家少有产妇“坐月子”这码事,但是在中国却大不同。老话说:“娃儿笑,头发掉”,“生个孩子傻三年”,都强调生娃儿对妈妈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很大,产后的调养与护理尤为重要。半年前,我闺女也加入了“坐月子”的行列,还真长了不少知识。
传统的“坐月子”是靠长辈照顾产妇与婴儿。如果几位长辈还是低龄老人,身体倍儿棒,那“四合一”、“二合一”齐心协力,乃至一人独当都能应付。有人还请了钟点工来帮忙,就更是大大“减负”了。就怕有的老人贵体有恙,又什么都要亲临亲为,那就可能“带胖了宝宝,累倒了二老”。这样的教训身边不少,量力而行慎之也!
当然也可以把月嫂请回家,让她挑起“坐月子”的大梁。月嫂是新兴行业,因为有一套较先进、较熟练的护理技术,所以口碑好的“金牌月嫂”月薪在一万上下(低的也要五六千)。这是新蓝领中的“高薪王”,而且供不应求,炙手可热,要像订婚宴一样早早预定呢。但是报上的“民生调查”介绍,这个市场因为制度不全,监管不力,难免良莠不齐。如果轻信中介,看人走眼,遇人不善,那就麻烦多多。月嫂住进家,还要家人或钟点工做下手(听说有的月嫂还有居高临下的“女王范”)。一位老友请月嫂的经验之谈是“三要”:要找资质好的中介,要不厌其烦地多多“选秀”,最好要聘用熟人用过的月嫂——金杯银杯不如东家的口碑嘛。
当下,不少白领小夫妻选择进月子会所。会所一般在宾馆里,由有资质的专业团队提供全套服务,如孕产妇的系列讲座,月子餐、开奶、妇婴体检、心理疏导、房间消毒等等,有的还与三甲医院挂钩,其硬件软件都可谓“高大上”。小妈咪可以让萌娃待在身边,也可以让他睡婴儿房(有24小时的全程视屏观察)。这样爷爷等四位老人也轻松多了,可随时来探望产妇与小贝贝。有一对小夫妻都是新上海人,老人都不在身边,小爸白天上班,下班就陪在吃在睡在会所里,他戏称这是“第二次度蜜月”。当然,月子会所价格不菲,从几万到十几万。如果母婴都健康顺利,那可能有点亏;如果母婴有些病患,就能赢得不少医疗护理的优质资源,物超所值,性价比更高。当然,相信大家在这方面都宁肯亏,也不要赢——可这亏或赢谁都无法预测呀!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坐月子”也有了多元选择;而选择的标准,我想可以参考一句广告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