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戏曲优秀剧目展演板块”中脱颖而出的豫剧《焦裕禄》,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赞誉和观众的心灵触动。在昨天举行的创作演出交流座谈会上,来自两地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抒发情怀。
崇高且真实
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一语点破该剧的感人之处——崇高且真实。眼下不少刻画英雄人物的文艺作品“崇高但虚假,虚假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人物的内心思想,使得整个人物、整部作品不可信。”
“不吃两嘴沙子,是排不好这部戏的”,导演张平表示,让演职员先去瞻仰焦裕禄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整体都能“呼吸到兰考县当时的气息”,“就连舞台上的服装、破藤椅等道具,都是从现在兰考县群众的家里翻出来的。”他们能做到感染观众,是挖掘了焦裕禄内心的“三个对不起”,“不能空洞地说他伟大、无私”。第一个对不起,是对不起兰考乡亲。为何解放了那么长时间,兰考县老百姓的日子还是那么苦?焦裕禄认为,党的宗旨绝不是让老百姓受罪。第二个对不起,是对不起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兰考县的树木都砍完了,直接导致变成沙漠。如果听了知识分子的话,就可能避免“三害”——风沙、盐碱、内涝。第三个对不起,是对不起自己最亲的亲人。这三个“对不起”连在一起,夯实了,就能树立起焦裕禄形象、焦裕禄精神。
新时代解读
毛时安认为,该剧“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严峻社会问题,包括党重大决策的失误”。对应着张平挖掘焦裕禄内心的“三个对不起”,毛时安回应了他感受到的焦裕禄的动作——“三个道歉”。焦裕禄向百姓道歉,因为作为党的干部,没有为人民尽责。焦裕禄向知识分子道歉,因为他错怪了他们。焦裕禄向女儿道歉,作为父亲,实在是没有顾上家庭。毛时安说:“道歉,代表着共产党人的真心实意。”
贵在有反思
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认为,“该剧到上海来演出,是送来了学习的榜样。”该剧不仅感动人,更贵在有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精神。他提出,这出剧目:“对党性,体味得很深,充分体现了一个党员把人民、民生视作至高无上。”在当下,特别需要提倡:“实事求是,敢于担当。”而且,“焦裕禄,确实是人民盼望的党的领导的榜样。”在当下,特别需要提倡“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精神。他尖锐地指出,当今都市编剧缺乏的,就是对人民真切而深沉的感情。这就是不少反映英雄人物的作品,沦为“行业戏”的深层次原因——“如果都是这样的创作,中华戏曲文明会断裂。”
河南豫剧院的主创人员,对上海都怀着深情厚谊。因为编剧、导演等都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上戏导演系主任卢昂,也来自河南豫剧院。他对该剧的评价就是:“放下身子接地气,心系百姓撼人心。”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表示,他们邀请该剧参加展演,就是因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就是要力推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的作品。这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