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非遗 不愁传承
朱光
■西藏非遗传承艺人次嘎在介绍金银器制作 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与我们大部分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境遇不同,西藏非遗不仅数量多、品种丰还不愁传承。昨天,在市群艺馆举办的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爱我中华·魅力西藏”雪域瑰宝——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会上,来自藏区的藏戏面具制作传承人加央益西透露,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还保有相关习俗、节庆等,且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从未“断流”,因而西藏非遗不愁传承。

  西藏是非遗大区,除了藏戏和口头传承的史诗《格萨尔王》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之外,国家级非遗有89项,自治区级项目323个。国家级传承人68名,自治区级传承人350名。参加此次展览的有唐卡、藏族面具、藏文书法、藏医藏药、金银铸造、编织技艺、矿植物颜料制作等10项。来自康巴的加央益西,曾于1977年至1980年在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就学,是第二代藏族班学员,因而普通话说得流畅。他一边修饰着手中的藏戏面具,一边介绍道:“藏戏面具分不同颜色,红色代表权威人物、绿色面具代表母亲、蓝色面具相当于老生……”

  擅长金银铸造的一位藏族美术师,基本不会说普通话,遇到有人询问,他就直接亮出一张说明书,上面有他的名字“次嘎”。在现场,加央益西为乐于交流的同行担任“翻译”,还解释了藏族唐卡画院院长罗布斯达的作品为何受欢迎,他说,除了唐卡是“藏族绘画的杰出代表、藏族的百科全书”外,也与收藏市场的繁荣不无关系。

  首席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6版:投资服务/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花城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上市公司/金市汇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物业
   第B14版:金融城周报/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互联网金融
   第B16版:中国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际艺术杂志
   第C02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实践
   第C04版:展会/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人物
   第C06版:现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C08版:热点/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C10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二维码扫描
CBA今晚开赛看点不少
中国的大卫·科波菲尔在哪儿
从学习英语开始
艺术课堂没门槛
西藏非遗 不愁传承
新民晚报文体汇A11西藏非遗 不愁传承 2015-10-31 2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