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0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饶有风味的“上海什锦”(2)
杨忠明
  ◆ 杨忠明

  上海艺苑真赏社旧闻

  我爱逛书店淘旧书,最爱去的地方是上海福州路书店内二楼“九华堂”和三楼的“艺苑真赏社”,这里文化气息浓,好白相的东西多,坐在九华堂里品茶,与沪上印泥制作专家应明森兄闲聊,窗下是文化街福州路,人来人往,书店里是艺苑,可以淘古玩、品书画、观旧书、看碑帖,赏赏玩玩,别有清趣!

  某日,与明森兄谈起上海艺苑真赏社,巧啦,创办艺苑真赏社秦家后裔之一的秦照华兄是我当年一起江西务农的“插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曾看到他在乡下土屋里认真临写艺苑真赏社民国出版的《碑帖集联》等字帖。这本帖是艺苑真赏社为了传播中华文字艺术,方便大众欣赏、使用需要,分别以篆、隶、魏、楷、行、草书等不同之时各种碑帖,取其单字,遣意造句,巧成诗句文章,定名为《碑帖集联》《联拓大观》等精印出版,平价销售,深受民国年间的碑帖书法爱好者的欢迎。

  1971年,我曾拜见过照兄的父亲古董收藏大家秦庭棫医生,秦先生是秦清曾公秦滏的次子,上海肺科专家医师,精考古、摄影,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文物研究颇深,家藏历代陶瓷、名家书画、铜器一千余件,唐三彩立马、宋黑白釉花瓶、宋登封窑划花瓶等古陶瓷藏品甚多,秦庭棫著有中国陶瓷方面的书籍多本。据吾友秦照华兄讲,秦文锦(息园老人)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32世孙,清代著名画家、篆刻家秦祖永的孙子,1903年在上海三马路上创办了艺苑真赏社,民国的老上海地图上汉口路277号就是上海艺苑真赏社旧址。艺苑真赏社以“经营不忘琴书乐,贸易犹存翰墨香”为座右铭,发扬“师古创新,服务大众”之精神来办社,把秦家珍藏的历代碑帖、书画印行出版。1938年,秦文锦病逝,其子秦淦、秦涛坚持经营出版发行。并在上海福州路和无锡新生路分别开了艺苑真赏分社。1955年公私合营时并入上海图书发行公司。“文革”后艺苑真赏社歇业,直到2007年4月在福州路424号正式复业。

  吾友,艺苑真赏社秦家后人秦炜立先生说:上海艺苑真赏社一件最珍贵的藏品清何绍基藏剪裱的孤本“张黑女”,原名:《南阳太守张玄墓志》,此碑石早已毁失,“张黑女”拓本字体结体稳健而带秀丽,古朴而雄浑,行笔柔中带刚,是北魏碑中精品。何绍基评之曰:“化篆分入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者。”解放后,上海博物馆曾想以三万元人民币向秦家收购“张黑女”,被秦家婉拒。“文革”时秦家被抄家,秦家熬不过这一关,只能“坦白交代”,红卫兵从挂在墙上的毛主席像镜框后面的衬纸里面找到了被拆分成一页一页的孤本“张黑女”碑帖。听说,粉碎“四人帮”后,此件国宝级的文物已经归还秦家了……

  我与秦家几位后裔交谈中,获悉许多关于无锡秦家的史料和旧闻,无锡秦家是大名鼎鼎的文化世族,在明清两代家族中进士的有34人,中举人77人,无锡著名园林“寄畅园(秦园)”,原来就是秦氏家族500年来的族产。惠山边上有条横街,原名“秦园街”,明正德年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改作别业,名“凤骨行窝”。园中多古木,景色绝佳。

  有一次秦照华从香港回无锡旅游,走到惠山边上的寄畅园门口向里张望,看门的人气势汹汹地嚷道:偷看什么?照华说,这里是我老家祖屋,回来看看。看门人说:不要无理取闹。这里是国家的园林,快去买票!照华兄一下傻懵了。

  上海人喜欢吃的本帮点心小笼包子,无锡传来申城,刚刚出笼的小笼包,皮薄、馅大、汁水多,轻轻地咬一口,卤汁流出满口鲜,嚼一嚼,甜中带鲜有风味,这是无锡人爱吃甜的名片。有人说无锡小笼包起源于民国年间,其实《无锡县志》里早有记载,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在秦家的寄畅园里品尝了小笼包,那一年是1751年。

  林墨破笔书“老藤”

  书画篆刻家林墨,1956年生于上海,浙江温岭大溪人。某日,在林墨家乡浙江台州崇梵寺里,一张四尺宣纸铺在长桌上,只见林墨兄,磨墨许久,眼睛盯着那张白宣纸,凝神思索着。突然,他饱蘸浓墨,举起那管硕大羊毫笔,向空中一划,那气势,一如雄鹰展翅,饿虎扑食。说时迟那时快,笔锋已经落到纸上,左撇右捺,上下翻腾,逆锋、顺笔、转折挑出,刀光火石间,刷刷刷刷地走笔神速,看得你,眼花缭乱,七荤八素,嘿!“知足常乐”四个大字已经跃然在纸上,字如千年老藤,黑白分明,枯、湿、浓、淡、飞白、厚墨反差强烈,同我一起看他书写的智才法师和一帮朋友大家看得开心,手舞足蹈地大声叫好!写毕,我拿起林墨写字的那枝笔,奇怪?怎么是枝破笔,笔毫已经参差不齐,大概是被人扔掉了他捡回来的?这叫低碳减排吧?林墨说:他就喜欢用破笔,旧笔,缺毫的笔,越破的笔到他手里写出的字更能得心应手!

  韩门弟子林墨兄刻印亦是如此,一方印石到他手里,不用写字,他对石沉思片刻,对石下刀,三下五除二,几分钟时间,一方急就章、闲章“喫茶去”就完成啦!那印文钤在纸上,一看三字,布局,险中出奇,线条,苍苍茫茫,刀法,斩钉截铁。可见林墨兄的篆刻与书法技艺有着同工异曲的深厚成熟功底。

  有人问,林墨兄这手硬功夫是哪里学到手的?其实,任何艺术都要经过几十年刻苦的学习修来成果。看看林墨艺术之路成功的轨迹:1973年始学书法,师从海上名家林仲兴、赵冷月、韩天衡、胡振郎,作品先后多次获奖。他喜欢听交响乐,从音乐的起伏中得到灵感,把书法、刻印与音乐的节奏、轻重缓急挂上钩来,他把抑扬顿挫、大开大合的笔墨情趣运用到书画、篆刻、绘画上来。他从林仲兴那里学到扎实的基本功,他喜欢赵冷月的“孩儿体”,从中体会到写字要有趣味。他受韩天衡的艺术熏陶,懂得要变,不能墨守成规。

  他的隶书从张迁碑入手,先后临了史晨、乙瑛、礼器、石门颂等碑帖,亦从汉简中吸取养分。篆书喜欢散氏盘、石鼓文、大盂鼎文字。他沉浸在中国传统书法中几十春秋,练出一手好书法,无论榜书小楷、真草隶篆,出手挥洒自如。林墨的草书得益于张旭、怀素与黄庭坚、王铎。他用破笔写的线条犹如枯藤老树,苍茫高逸。曾作诗记之:“枯藤老树我所用,百态千姿现笔端,得来冥思非可取,天真烂漫尽知欢。”林墨兄自我调侃说,他的人生轨迹与他的名字倒蛮吻合,父母不识字,给的名字有四根木头,木匠做了十几年。上世纪80年代,恩师韩天衡先生赐名“墨”字,与墨结缘几十年,并将延续下去。

  林墨另有一绝技,教他写对联的沈树华说:林墨对诗词创作特别有灵感,你给他一个人的姓名,他在几分钟可以吟唱出一副嵌名联。他曾填词调笑令:“书法,书法,五色韵出情洽,写真写草初衷,篆书隶书同乐。同乐,同乐,作伴白头寿鹤。”林墨喜欢喝茶,与友聊天,曾撰一联:“水净茶浓,三杯出至味;品端行正,一世拂清风”,轻松快乐气氛令人心旷神怡。林墨告诉我:“我与胡振郎先生情谊如同家人。胡老师用印大多出自我手,并非我刻的多么好,而是感情渗在里面。很长一段时间里,胡老师作画我都在其身旁,他的一笔一画我都看在眼里。有时他开玩笑说:‘林墨,我画画的技巧都给你看到了,别人我是不会这样的。’”这种厚爱林墨非常享用,并一直铭记在心。林墨老家浙江温岭,风景秀丽的方山上两年前成立了方山印社,他被聘为社长,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点贡献。他常常去家乡崇梵寺,那里寺庙依山傍水,一泓清泉映入眼帘,智才法师与他坐在亭子里品茶听泉,看红日西沉,暮色四合,在一片松涛声中他们谈经论佛,“南无阿弥陀佛”的禅乐轻轻地萦绕耳边,有一种忘忧出尘感觉,我想,林墨的艺术泉源正是从这里得到真趣……

  摘自《上海什锦》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调查年终特别报道
   第A06版:街拍/目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2015中超盘点/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2015中超盘点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饶有风味的“上海什锦”(2)
将军是怎样炼成的
消失的蒋家巷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B05饶有风味的“上海什锦”(2) 2015-11-01 2 2015年11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