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养老模式可行
昨天,几个残疾孩子家长的微信群里都在讨论这个报道。“这问题虽说是社会养老问题中的一小部分,但对我们这样的家庭却是个天大的事。”一位家长说,文中所有的担心和盼望正是萦绕心头又挥之不去的。这是一群下无子女可依靠、同辈没有兄弟姐妹可托付的特殊独生子女群体。“我们比失独家庭对老去更恐惧,因为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而无能为力,为自己,为那个长不大的孩子。希望国家在设计养老制度时能考虑到我们这一特殊群体。”
50多岁的顾女士有一个27岁的二级智障重残儿子,她深有感触地说:“看到残儿,每天都在想,哪天我不在了,他会不会像外面的流浪猫狗一样生活。我甚至想,我走的一天,应该把他一起带走。”昨天,顾女士读了晚报,又拿给老母亲看,非常激动。她表示:“我支持把唯一房产权交给国家,只要求国家将来给残儿养老送终就可以了。”
还有的家长表示:“我们不是躺在政府身上,索要救济、怜悯,我们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亲子养老模式。”
尽快开展试点实践
报道中提到的“无忧工程”,也得到很多读者的认可。一位金融界人士认为,像报道中提到的几个家庭,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完全可以自己成立信托基金,保证子女在老夫妻离世后,每月有一笔生活费。
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徐凤建长期从事残疾人工作,他介绍说,对于重残人员,上海已经约定了近70家机构,托养了六七千名重度残疾人。当然,这些机构只能提供基本保障,还无法完全满足目前社会各类人群的需求。徐凤建表示,其实解决问题的思路报道中已经有了,关键是要开展试点和实践。他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由一家可靠的基金会发起,让公证机构、金融机构、有信誉的房地产公司加入,当然最好还有律师等公信人士等参与,监管经费的使用,保障抚养金和养老金的发放,这样才能让残独家长放心。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