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之间我曾经任职的高安路第一小学迎来了建校六十华诞。我不禁燃起对高一小学那遥远而又亲近的思念,屈指算来,我自1989年来到高一小学担任校长兼支部书记的工作,直至1998年调离,将近十年的悠悠岁月在此度过。十年间,如烟的往事实在太多,断断续续的回忆,有的却清晰如昨。
我们高一小学位于上海的西南角,地处文化艺术界人士居住较为集中之地段,又紧邻市府办公部门,所处环境相当特殊。根据学校的情况及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提出“锐意改革创新,坚持全面育人,办出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力求轻负担、高质量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学校年年都举办以“金色的童年”为主题的艺术节,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
在每届艺术节活动中,我们为高一小学的每位学生都搭建起表现自己艺术才华的舞台,鼓励每一个高一的孩子都积极参与进来。孩子们自信地从学校各类艺术团队中走向舞台中央,展示着从合唱、舞蹈、京剧表演、各类乐器演奏及健美操等社团中学到的本领。在这些孩子表演的同时,还会穿插来自校书画社的孩子们的现场演绎,而校摄影社团成员们的身影也活跃在场上的各个角落,记录下小伙伴们精彩、珍贵的美好瞬间。除了这些艺术团队的孩子们,我们还根据孩子们的不同特长,鼓励其挖掘自身潜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努力为他们创设呈现自己艺术才能的空间,以艺载德,以艺促智,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艺术节活动中受益。每年的艺术节活动充分发挥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进一步推动了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理念。
每年的学校艺术节活动中,我校的老师们都默默地奉献着,各艺术团队的指导老师们除了每周有计划地分阶段训练,更是在艺术节活动准备期间加班加点,为孩子们能更完美地展现自己的艺术特长而尽心尽职。而一些有着缝纫手艺的老师,在当时活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外,主动承担起了缝制演出服的任务。我记得当时有好几位老师分工合作,为校合唱团几十名学生制作出了精美的演出服。倪老师心灵手巧,精于设计,亲自为孩子们画样、剪裁了贴身的背心,几十件下来,手上都裁出了泡;教导处的陈老师则特地从邻居家借来了缝纫机,接过倪老师剪裁好的背心,一件一件进行缝制,每天几小时干下来,连脚都踏酸了,但她仍旧坚持着,直到所有的演出服加工成型;熨烫是服装缝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加工工序,当时同样身为教导的吴老师,特意从家中带来红心牌电熨斗,细心地为这几十件演出服各部位进行定形处理,使服装外观更平挺了。我们合唱团的孩子们穿上了老师们亲手制作的剪裁合身、缝制细密、熨烫挺括的演出服装,更神采奕奕了。还有一批老师为各种演出道具贡献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师们乐于奉献,不计报酬的精神让我很是感动。
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还离不开来自家长们的支持。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的一位来自音乐学院的家长——石震明教授,他的日常工作本来就相当繁忙,但依然“随叫随到”,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学校为教师大合唱精心编排曲目并耐心指导,激情指挥,使我们的教师大合唱环节每次都能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年来,我们学校不仅在学校的操场举办过艺术节展示活动,还将艺术展示的舞台移至更大、更专业的场所,如“卢湾体育馆”甚至是“万人体育馆”。
十日谈
记忆中的学校
那条上学的路,走过了两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