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里,跑了好几趟原先2010年世博会浦西园区的地界。在南浦与卢浦两座大桥的引桥和桥堍之间,有不少世博会时的场馆建筑还在,只是说得出名头的不多。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由南市发电厂改造成的世博会城市未来馆,现在是与中华艺术宫隔江相望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年展的举办地;当年的通用汽车馆,如今已是附有电影院、展馆的儿童剧院;原来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现在住进了不少创意公司和餐馆……其余,大部分当年光彩奕奕的建筑都已冷落敝旧,曾经锃光瓦亮的钢铁雕塑长了锈斑,现代感的简洁灯柱上已爬了绿藤;偶尔,在某个被围隔起来的院落里,会看到一座“海宝”站在荒草与树丛中间,褪了色,还咧着嘴保持着顽皮可爱的笑。
5年了。世博会的汹涌和喧哗退去。如今的这一带,大概算得上是慢跑者和新上路司机们的天堂。即使是在上海最拥挤躁动的节假日或周末时间,这里也是空阔、静谧甚至有些繁华落幕后的荒凉感的,人烟稀少到你会怀疑这里究竟算不算市中心区,虽然,穿过市中心的两条繁忙高架路就在你身后,开阔的黄浦江就在眼前,朱红的中华艺术宫和颇具未来感的奔驰文化中心就在对岸。
从这片荒芜寥落里生出的,却是喜悦。这样基础、环境“万事俱备”的熟地,城市中心的黄金地块,要开发出来,变成“豪华江景房”或“高端商业区”,简直是分分钟的事情。能够留住不动,却是不易,是大气。
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人记得,上海这回编制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时,明确的基调之一,就是“要无为”,“重视留白”,“为我们的子孙留足空间”。
前几天,杨浦区区委书记诸葛宇杰在电台和市民交流时,也用了“留白”的说法。杨浦区有15.5公里的黄浦江岸线,大部分今天看去都有点破破烂烂的,不是老厂房就是旧码头和棚户区,大货车砸得道路坑坑洼洼。在这样的地方,要开发,会有相当迫切、得人心的基础。但杨浦已决定先将南段还江于民,中北部的10公里“留白”。因为,“这么一块‘大衣’料一定要做好,不能做成‘马甲’!”
同样可以说是“留白”的,还有上海花了整整20年、不久前才宣布基本建成的500米宽绵延近百公里的外环林带,有被定位为“国际生态岛”的崇明岛。据说,一条黄浦江两岸,还要新建连片绿地,打造一条通畅的城市慢行系统。
上海人原是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将狭小逼仄的空间塞得满满当当,又精妙、科学、体面。现在,“道场”做大,这座挤着24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布局里却有了留给人憧憬和想象空间的“留白”。
留白,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的神韵之一,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很早就发现了它存在的力量和价值。可惜,在快步现代化的建设中,在人口拥挤的国度里,我们渐渐习惯了说满话、做满事、用足用罄资源便利,只要能有眼前的金山银山,哪管子孙的绿水青山。
一座高速增长、影响力不断膨胀的城市也许只是因为天时地利,不足为训;懂得留白的城市才值得自豪和点赞:因为它会可持续,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