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听陈萨的独奏会,还是在五年前。记得那一年“肖赛”的金奖获得者阿芙蒂耶娃也来过,她们先后在同一个地方演出,曲目中都有肖邦的作品。两位钢琴家演奏各有千秋,然而在音色上,陈萨更胜一筹,她能意识到不同音乐厅音响环境的差异,并把控住钢琴,发出美妙的音色。这自然是需要常年的演出经验积累所成就的能力。当然,不仅仅只有音色,陈萨近年来对于音乐的洞察力已跨入其演奏生涯的崭新高度。如果你错过了她11月15日在上海的独奏音乐会,那真是遗憾之事,那应当得到更多人的见证。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要弹得精妙绝非短日速达。与几年前相比,陈萨的演奏成熟内敛,自然洒脱。她拥有强大的自信,而这份自信来源于“每一个细节的阐述”都淋漓尽致,节奏、音色、层次、气息都在同一时刻进行,其实信息量巨大,但又能自然表达出来,那不花上几年功夫研究,真是很难能耐人寻味,然而陈萨却做到了。拿作品24之2作例,陈萨对于乐句的处理细腻生动,她明白如何去强调音乐的逻辑性,时值的把握成为了关键。然而稍有偏差,就会改变这首玛祖卡整体的韵味。当然,她没有在任何一个细节上犯下错误,那种自然的流畅感就像“窃窃私语”般容易让人接受。但细细品味起来,又有着无法深邃的魅力,这或许就是所谓化繁为简的过程。
下半场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倍受挑战,因为先人们已经挖掘出太多的“奇思妙想”。我一直在思考钢琴家还能从这部作品中表达怎样的价值观?陈萨在现场选择这部作品,必然是做好了准备,去拿下这个庞然大物。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梅菲斯托”的理解,从开头两个音符的音量中就可以察觉到,那是真正的魔鬼的显露。包括后面“梅菲斯托”的主题的出现,都仿佛是一场空前的战斗,从而折射出浮士德的光芒。戏剧性的冲突决定了一切,整部作品一气呵成。那仿佛是属于陈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独白,而这场独白就像“b小调”的结局一样仿佛是轮回的概念,然而更是给予未来设定了悬念。这将与陈萨的演奏生涯息息相关,未来终究是个谜,也期待多年之后,她再一次演奏“b小调”时能解答所有,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尊重所有。
听陈萨弹琴,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演奏的意义”——在不断的推敲与雕琢下,过去、现在、未来对于作品的理解截然不同。这个道理相信许多人都明白,但真正要做到却相当不易,这取决于能否在乐谱上探索到更深层次的内容,且永不停息地去追求。
陈萨依然还很年轻,她像当下任何一位杰出的钢琴家一样在追寻演奏的真谛。很庆幸看到她的变化,而且是如此执着往上攀爬。可以想象平日中的陈萨研究乐谱的热情有增无减,一直在探求新的发现。如今的音乐演奏,已经有太多标准化的演绎需要去重新定义,真正能独立思考的钢琴家其实未必多数。我们太需要听到一些不一样的演奏了,而那绝不是毫无逻辑的乱弹琴,理性与个性的结合,才是目前钢琴家所要追求的境界,想必陈萨正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行走她的音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