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戏剧院上演了万军导演的原创音乐剧《紫石街》。这是一部超出寻常期待的音乐剧。
不仅因为这部作品的视觉设计流畅,实景与多媒体结合;更因为这部音乐剧没有像国内大部分的音乐剧沿袭以歌舞为主,人物缺少纵深表现的百老汇音乐剧模式,在表现原著《水浒》的基础上加大了对人物的现代审视与关注。选择这段故事,焦点一定在于潘金莲这个虚构的角色身上。
先于剧情出现的是字幕,编导开门见山得表示这次讲述的是一千年前虚构的人物,在薄纱后出现的穿着雪白孝服的潘金莲的定格形象,此刻的她是在祭奠自己还是期待着今人的纪念?
上半场的展现,总体来说是中规中矩的,除了王婆的人物设计变得年轻靓丽之外,情节与音乐的铺排基本是平稳的,只是让武松与潘金莲提前拥有了心动的一瞥。后面的进程没有突破央视上世纪九十年代版《水浒》对武松和潘金莲的关系设计,倒是在武大郎的展现上多了一份洞察与无奈,使人对他产生了一丝同情,也让不少人顺带想潘金莲这个渴望爱又得不到爱的女子不是更值得同情与怜爱。而编导选择了形象大气端庄的党韫葳来扮演这个角色,虽然在服饰上给其增加了色彩,在表演上却削去了情色,在歌唱中显示情之纯真与深切。
如果你在中场离开,那么一定错过了本年度最有争议的舞台形象,或者说最有重建意味的形象组合。武大郎为了挽回潘金莲,在《你爱上了我的兄弟》中竟然愿意撮合二人。潘金莲在系列的变故中依然唱出《从前是一个遥远的国度》,自己不后悔《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在这里我似乎可以看到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影子,听到类似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痛苦的吟唱。略为可惜的是,武大郎的扮演者也是本剧的执行导演,虽然表现力极佳,但还未达到中年男子的声音与情感的醇厚。当然,由于音乐剧在国内盛行时间尚短,音乐剧人才目前较大的也仅三十岁左右,中年音乐剧演员的缺失成为大多数原创音乐剧的短板。最后,临死的西门庆将污水泼向本想与他共生死的潘金莲,让她对男性及自己失望至极。甚至此刻的武松也变得软弱了,他没有如原著描写那样手刃潘金莲,而是绝望中让邻里将她送去县衙。我们当然知道这一行动的改变对潘金莲的命运其实已经没有影响,甚至会影响武松英雄的形象。但这出音乐剧原本就是要还原人对情感与爱的态度。过去人们看到的是武大的爱,武松的义和西门庆的奸,今天我们则和潘金莲一起看到了武大郎的无能,武松的无奈和西门庆的无耻。于是一出脱胎于《水浒》的《紫石街》,实际上展现的是紫石街上的三男一女,展现的是男女之间《爱与伤害的距离》可以是如此的接近,甚至可以转换。
创作者的这次表达,似乎是逆水而行。为了躲避敏感与锋芒,只是英文剧名还叫《潘金莲》,其实《紫石街》本身也蛮有意蕴,不知施耐庵写作时已有其名其地,还是特意称之。
一出音乐剧未必能为“潘金莲”翻案,但最少让这个蒙受了千年屈辱与污语的女性在相当观众心目中完成了明艳的转身。过去很多位高权重的大师大家阻止与压制过很多为“潘金莲”翻案的作品和文章,除了对其行为逾越法典的惩戒外实为对男权社会的道德与伦理维护。今天虽然在政治生活中女性还未取得优势,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女性已经取得了相当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因此,今天在音乐剧舞台上对潘金莲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看似逆水而行,实是顺流而动。至少在上海的剧场里我看到的是满场对她的怜惜与怅然,而没有曾经在观看时充盈的愤怒与厌恶。
可看可听可思,能让几岁的孩童和几十岁的成人都能欣赏的原创音乐剧,毕竟还不算多。至于你对剧中人物的爱与恨,其实与戏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