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本版列表新闻
~~~——评影片《绝命海拔》
~~~——评影片《绝命海拔》
~~~——评影片《绝命海拔》
~~~——评影片《绝命海拔》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峰之巅的生命角逐
——评影片《绝命海拔》
何旭
  ◆ 何旭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是驴友们的名言。但对于多数上班族而言,反正山在那里,看看美国影片《绝命海拔》也有足够的震撼,也有“身未动心已远”的愿景。

  导演巴塔萨·科马库通过主角所处的极端环境带给观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长镜头下,蓝天白雪,孤峰冰川,山脊上一小队缓慢移动的登山者,那场景简直震撼,珠穆朗玛峰的气势扑面而来。这种场景非同寻常,剧组曾亲临珠峰5000多米海拔处拍摄,拍摄过程中还遭遇猛烈降雪,使得拍摄工作更加艰难。巴塔萨·科马库说:“我需要演员们亲身感受自然环境,并忍受自身的恐惧。要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没什么捷径可走,拍摄在珠穆朗玛峰高海拔山坡上的戏,我们就得亲自爬上去。”

  影片没有刻意引导对登山者价值观的崇拜,只是设置了一个场景,就是大家闲聊时,乔恩·科莱考尔问大家为什么要登山。山友们的回答,你知道它在那儿,像是在那等着你,这句话更像一个诱惑。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出发的理由,两次来过珠峰却未能登顶的邮差员,打三份工还想再试一次,他说他想给自己的一群孩子做榜样;在家里感到被乌云笼罩的医生,只有到了珠峰,才能完全投入,呼吸自由。甚至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所以出发是为了找到答案。就像我们穷其一生不断追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然后在平凡的日子中,追寻追寻,且行且珍惜。 

  影片很好地展现了一群人的最后时刻:他们沿着世界屋脊,希望能达到最高的地方。然后暴风雪来临,吞没了他们。这些登山者哭喊着、蹒跚着、挣扎着、在风里蜷缩着……一夜过去,风雪散尽,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失踪了,有的人受伤了,活着的人哭泣着一步步下山……下山之后,又有一些人死去了,一些人残疾了,一些人在后来的登山中死了,一些人活到现在……

  茨威格的名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里有一段“夺取南极的斗争”的情节,展示了探寻自然的真谛,以失败告终的人类壮举,都是向上的阶梯。看完电影,泪眼婆娑,却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来。我更相信,生命原本就无常,有生之年,能够疯狂一次,也是件幸福的事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新民观察·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互动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热点解读
   第B04版:中国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上海物业
   第B06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上市公司/金市汇市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2版:证券服务/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14版:金融城周报/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互联网金融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京味儿”的现实与象征
逆水尤见“莲”
万峰之巅的生命角逐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C05万峰之巅的生命角逐 2015-11-21 2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