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幽会》这个戏,是张洵澎和蔡正仁两位大家认真传承老一辈艺术家、又有自己创造性发展的一件艺术精品。今年11月1日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时,观众掌声、喝彩声持续不断。
1987年,正在重庆外景地参加电影《诗魂》拍摄的张洵澎,接到了蔡正仁从上海写给她的信,约请她回上海共同排演《牡丹亭·幽会》,并准备去北京演出。为了热爱一辈子的昆曲,张洵澎经与摄制组商议,竟然终止了与摄制组的合约,马上回沪与蔡正仁赶排这出戏。
说起这出戏,当时(1987年11月)蔡正仁是这么跟我说的:这个戏,最早是1957年由俞振飞、言慧珠、朱传茗、郑传鉴、华传浩等前辈为纪念汤显祖而排演的:“当年老师们演出,(俞振飞演柳梦梅、言慧珠演杜丽娘)花神、龙套都由我们同学(指昆大班)担任。我先演旗牌、再演牛头;阿澎(张洵澎)倒是演的春香。那时我们一有空就在台边看戏,看老师演出,那时年纪小,记性好,所以印象特别深。”
1987年12月3日,俞振飞先生对我讲起他和言慧珠先生是怎么会排《牡丹亭》这出戏的:“当时是田汉同志写信给我,希望上海演出全本《牡丹亭》。那个时候言慧珠很有兴趣,就开始排演此戏,剧本由苏雪安改编。苏雪安是写京剧的,但他对昆剧很懂行,昆剧规律也掌握,他的编剧经验很丰富。《牡丹亭》上演以后,本来只想演出三天,没想到,观众反响特别好,生意好,所以连唱七天。七天以后,直到言慧珠死去,这出戏始终没有再唱过。”
时隔30年以后,当年老师们的演出,依然深深镌刻在他们脑中。据蔡正仁的介绍,俞振飞、言慧珠老师的演出成了学生们的样板。昆大班的学员按老师们的演出,一招一式、一句声腔、一个身段……抢排了下来。到了1958年,学生们先是在大众剧场(西藏南路金陵中路口,现已拆),后来又到人民大舞台(九江路近金门路,现已拆)连续演出半月,上座率也达到了八九成。
1987年蔡正仁和张洵澎合作的《幽会》版本,比起原先的演出,音乐的变化,舞蹈的增强最为显著。鸡鸣天亮之时,原来柳梦梅挽留杜丽娘比较简单,他们在复排时强化了舞蹈,一边唱一边舞。说起“我和你点勘春风第一花”这句唱词,蔡正仁他们印象很深,在1983年排演时(当时为了纪念上海戏曲学校建校30周年,曾开排《牡丹亭》,后来因故未演),曾经把这句唱词改为“待明朝救你回生全有咱”。可见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
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张洵澎和蔡正仁居然在这里创造性地加进了“接吻”的动作。只见杜丽娘双手撩纱微微抖动,难掩激动之情;柳梦梅双手轻托杜腰,丽娘羞怯地徐徐下腰,止不住春情荡漾,此刻两人深深一“吻”,全场响起一片掌声与叫好声。
对此,著名表演艺术家李蔷华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幽会》这个戏很细腻,看得出演员的基本功很扎实,尤其是他们特别注意舞台的美,眼神、动作,该放的时候放得开,因为杜丽娘是为爱柳梦梅而死的,这时候要发泄出来。当然很多地方他们也注意了,是很含蓄的。这是一个文戏,台上就两个人,而且没头没尾(当时作为折子戏来演——作者注),就这么一折,却能抓住观众,是一个‘美’的享受。”
这出戏的传承、突破,大胆、有识的创举,显示出张洵澎、蔡正仁艺术上的功力和才华,是“美的发现,智的闪光,情的含蕴,趣的韵味”,表达了两位对美、对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