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先要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埃丽卡,是一名智能机器人,样子蛮讨人喜欢的,我叫名23岁,但实际年龄只有1岁多。我爸是一位日本科学家,去年才把我养出来。我有一张“美女脸”,说话的声音和腔调以真人声音为基础合成,听上去蛮嗲的。我的眼睛、脖子、手、脚等19个部位可以通过气压活动。最近,我和老爸一起出席了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我,你最喜爱的是什么?我思索了一下回答说:喜欢上网和发微信,也喜欢看体育比赛和动漫。
机器人这个大名,是一位名叫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一篇科幻小说中给我取的。世界上第一台能干活的机器人,1959年由美国发明家英格伯格制造出的。由于他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的贡献,英格伯格先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不过,我堂兄的模样比较吓人,像一座坦克的炮塔,基座上有一只机械臂,可以绕着轴在基座上旋转,臂上还有一个小些的机械臂,可以“张开”和“握拳”,秀起来样子怪怪的。尽管我的堂兄“卖相”不好看,但企业家们还是向他们伸出了欢迎的双手。1980年,日本因为劳动力短缺,我的堂兄堂弟们纷纷到工厂打工。所以,大家称这一年为“机器人元年”。
其实,在古代我已出世。在西周时期,能工巧匠用动物皮、木头、树脂做了一个能歌善舞的舞蹈演员,这是中国最早的木头机器人。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人也发明了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它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能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现在,科学家说,智能机器人的普及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标志。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一次展览会上和我对话,我回答了他的提问。他笑着表扬我“你的保密意识很强”。
日本最近有家酒店开业,请我上岗,我一个顶两人,而且比真人听从使唤。我的采煤兄弟由一名工人在地面通过点击鼠标控制,每年可开采1000万吨煤炭,每月可掘进3公里的煤层。假如以人力进行,每掘进1公里煤层,就需要100人挖掘一年,而且我在地下劳动,还可以保证地上工人的安全。有许多人担心,我的出现,会不会使许多人丢掉饭碗。
我说请不必担心,我毕竟是一台机器,而不是人。我是利用机械传动、现代微电子技术组合而成的一种能模仿人某种技能的机械电子设备,是在电子、机械及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科学家分析:我的智商只相当于4岁的儿童的水平,我的“常识”比正常成年人就差得更远了。目前,科学家尚未搞清楚人类是如何学习和积累“常识”的。中国科学家周海中指出:机器人在工作强度、运算速度和记忆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类,但在意识、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类。因此,各位不必过分紧张。在现代企业中许多工作岗位我是无法胜任的。
我的人生轨迹分三步走:第一步上流水线,第二步走进酒店,第三步将走进家庭。科学家预期,到公元2035年,是人和机器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将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将成为许多家庭的成员之一。我可以帮助人们做饭、做菜,做家务,照顾老人。到那时,人们请我走进家门,像现在买一辆桥车那样便当。电视台的广告中将不断出现我的身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的话题将是:埃丽卡到你家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