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生娃的文艺青年,大概会觉得孩子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你看,他们喜欢乱爬乱跑,喜欢东摸西敲。他们高兴了哈哈乱笑,不高兴了张嘴就哭,分贝同样高得惊人。偶尔剧场里狭路相逢,你在看台上黑衣人团团簇簇现代舞,觉得自己就快进入神奇的异想世界了,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地来了句:“这是什么呀?”顿时好像有人拽着你的脚,把你摔回地面上。
……
哭诉这一遭遇的朋友说,当时只觉得天空飘过三个字:熊孩子。
最近正跟剧场里的朋友们聊到熊孩子的话题,发现每个人都有那么多段子要倾诉。比如一黑灯就嚎哭,不要看不要看;比如趁儿童剧演员下台互动的时候拽坏狐狸的尾巴,拽得尾巴脱线耷拉在旁边,演员只好在演出间隙赶着在后台缝尾巴,还要庆幸自己刚才及时躲开了一只横空踹来、“嫉恶如仇”的窝心脚;比如交响音乐会现场吃吃喝喝把剧场当菜市场……
可是,再聊下去呢?
买了票,孩子太小不爱看,一直哭着要走,这是孩子第一次进剧场对暗黑空间本能的排斥;舍不得票钱,不顾其他观众的感受,坚持不肯离场,这是大人的问题。鼓励孩子参加互动,但却在孩子过于兴奋、分不清戏剧与现实的时候不做任何控制,看到孩子粗鲁的行为也不道歉,这似乎也是大人的问题。最夸张的有个家长要带打包的快餐食物进剧场,被制止后大怒,把食物饮料全都扔在地上,同样掷地有声的还有一句:“你们是要饿死我的孩子吗?”孩子,只是无辜地在旁边看着自己的家长表演。
于是,几乎所有剧场的朋友,最后也掷地有声地扔出一句共识:“其实没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
孩子熊,是天性,家长熊,有两种。一种,的确是自己熊,不懂得足够的礼仪。另一种,是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公共场合所有的人都应该和自己一样无限度地容忍孩子的熊。在自恋的父母们眼中,这不是熊,这是天真可爱。但是,孩子的天真可爱不能影响到公共场合其他的人,这应该是一个最基础的原则。教养,和可爱,是不会冲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