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观点
“偷流量”背后的信任危机
吴秋余
  好不容易盼来了流量不清零的政策落地,一些细心的用户却发现流量似乎跑得比以往都快了许多:“不清零后,浙江用户9天用完过去一个月的流量”;“武汉用户一夜跑流量50GB,总费用超1.5万元”;“广东用户手机充电3小时,耗流量23GB”……对于这奔跑的流量,三大运营商齐声否认“偷流量”问题的存在。

  平心而论,从已经曝出的“偷流量”案例来看,很多经过证实的确没有运营商的责任。更有电信专家表示,运营商“偷流量”并不是一桩合算的买卖。但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明明白白、公平合理的电信消费环境。

  这些年,从偷话费到偷流量,运营商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危机似乎从未缓和过,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消费者与运营商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与一般消费行为相比,电信消费虽然也执行了明码标价的政策,但计费过程却甚为复杂,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消费者的种种质疑未能及时作出表态,有“隐身”缺位之嫌,让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让运营商处在瓜田李下,自然少不了非议。

  事实上,电信技术发展到今天,统计流量或者话费,在技术上似乎并不存在太多难题,特别是在智能手机上,一个简单的软件就可以记录用户各方面的消费行为。因此,不妨由一个专门提供计费软件的第三方机构,独立于运营商之外运行,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使之能够既取得运营商的认可,又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吴秋余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封一
   第02版:封二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新民眼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互动
   第A14版:街拍/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家装之窗
   第A26版:家装专版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连载
   第A30版:阅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法谭
   第B06版:新民法谭
   第B07版:新民法谭
   第B08版:家装专版
别拿“小微腐败”不当腐败
没有熊孩子 只有熊父母
南方供暖之可行性
“偷流量”背后的信任危机
热播剧为何总成“职场教材”?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偷流量”背后的信任危机 2015-11-27 2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