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从已经曝出的“偷流量”案例来看,很多经过证实的确没有运营商的责任。更有电信专家表示,运营商“偷流量”并不是一桩合算的买卖。但问题并没有到此结束,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明明白白、公平合理的电信消费环境。
这些年,从偷话费到偷流量,运营商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危机似乎从未缓和过,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就在于消费者与运营商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与一般消费行为相比,电信消费虽然也执行了明码标价的政策,但计费过程却甚为复杂,运营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消费者的种种质疑未能及时作出表态,有“隐身”缺位之嫌,让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让运营商处在瓜田李下,自然少不了非议。
事实上,电信技术发展到今天,统计流量或者话费,在技术上似乎并不存在太多难题,特别是在智能手机上,一个简单的软件就可以记录用户各方面的消费行为。因此,不妨由一个专门提供计费软件的第三方机构,独立于运营商之外运行,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使之能够既取得运营商的认可,又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吴秋余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