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博物馆,不管是否联姻“互联网+”,不管是否有好使的脑子,其民间性无疑都是最为重要的根本。也就是说,私立博物馆,不管馆主多么的财大气粗和“土豪”,毕竟不是这支队伍中的主流;更多的,还是要立定脚跟,走向民间去发现、去留住即将逝去的艺术。
现在,非洲木雕、苗族银饰都有大批拥趸者了。秘鲁库斯科小村庄里,对外交通是一处深涧上的绳桥。它是全村百姓手工编织的,一年编一次,编了一次走一年,第二年再编,这项传统延续了500年。桥长30米多点,编桥草绳是自家农田里的谷草;编桥那三天,一千名村民聚在一起,每天工作12小时,将旧桥拆除,编织新桥,第四天则举办一场盛大的庆典为索桥“上岗”。看看吧,空阔湛蓝的天空下、清澈如镜的溪流上、坚硬灰白的岩石间一座柔软棕黄的绳桥: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原来在民间,从稻草到桥梁、从稻草到艺术、从艺术到文化传统的距离就这么近!
假如我们把那些拆下来的旧桥(草绳)收进“我”的博物馆呢?艺术馆要接地气,还得到民间多“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