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术作品如何在机场生存
方振宁
■ 图一
■ 图二
  ◆ 方振宁

  我常常因为艺术工作的关系需要飞行,那么机场就是我必须经过的要塞,而我喜欢比较各国机场的设计,所以临时和半永久摆放在机场的公共艺术和时尚设计自然就在我的观察之内。通过考察我发现,由于机场的功能就是交通枢纽,是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经过的地方,所以安置和耸立在机场的艺术作品,显然比一般的艺术品有着令人羡慕的浏览量,但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可以说这些作品即滋润了环境又具有潜移默化了大众的审美,只有那些吻合现代公共空间并构成对话关系的作品,才能提高公共空间的品质。如果按照这样的准则,那么安置在中国机场的一些艺术作品大都缺少当代性,而是一些装饰品,有的甚至让人尴尬。

  这篇短文是我在深圳参加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年会抽空写成的,主要来自我路过深圳宝安机场的一次经历。我从北京飞往深圳,下飞机之后人流自然向出口走去,快到出口处突然有一组作品拦住了人群,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放在高高的台座上,出于我的专业习惯,我比其他旅客在这组作品前多停留了一会,目的是要了解一下,怎么会在这里突然出现阻碍人流的作品?到底是一些什么作品?

  原来这组作品是一个临时雕刻展览(图一),既然是展览就需要有观众,但问题是,基本上不会有人在这里停留,也就是没有人关心作品是什么,因为所有的人都匆匆奔向出口,不会有顾客在不取行李之前欣赏这些作品,而那些有人接机的旅客就更不可能。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策划这一项目的人完全没有考虑到欣赏这些作品的方式和客户。回过头来让我们看看这是一些什么作品?如图所示,在这么一个设计风格非常前卫的宝安机场,放置这些谈不上任何美感,甚至是丑陋的雕塑,不谈雕刻手法有多么落伍,至少不太雅观。

  我继续往出口走,看见一件巨大的象蚕茧一样的作品(图二),艺术家周力通过镂空的手法消解作品的体量,并通过不断变化的光和观众的视线互动,从而留下美好的体验,她让我快走到出口时再次回首,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视界
   第A09版:新视界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人物/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互动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百姓金融
   第B04版:中国商学院/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个人理财
   第B06版:上市公司/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证券服务
   第B08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大数据分析
   第B12版:上海物业/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
   第B14版:彩票世界/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互联网金融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4版:海外传真/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C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娱台历
   第C10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C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C12版:拍卖/国家艺术杂志
   第C13版:夜光杯
   第C14版:夜光杯
   第C15版:阅读/连载
   第C16版:广告
鉴藏家还是书画家?
艺术作品如何在机场生存
广告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C06艺术作品如何在机场生存 2015-11-28 2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